美文网首页
《随园诗话》通注(4·15)

《随园诗话》通注(4·15)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4-12-04 19:31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四·一五】

宛平黄昆圃先生,康熙辛未词林予告后,在长安主持风雅。人有一技一长,必为揄扬,无须识面李方伯渭来江南,余往衙参。一见,便云:“昆圃先生交好耶?”余曰:“未也。”方伯云:“我出都时,黄公以足下再三托我。”方知先生怜才,有古人风。《庚午重赴鹿鸣》诗曰:“蕊榜新开敞盛筵,漫劳车马问衰年。雀罗门巷群相讶,鹤发重联桂籍仙。”《辛未重赴琼林》诗曰:“天鼓声喧晓漏余,春风吹雨洒庭除。婆娑老眼看新榜,仿佛青云接敝庐。”“鹤返故巢无宿侣,花开仙洞见新枝。輶轩南国追畴昔,风雨桥山怆梦思。”先生巡抚浙江,追感两朝恩遇,故诗中及之。

宛平,指宛平县。宛平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辽代。宛平二字取自东汉刘熙所撰《释名》:燕,宛也,宛然以平之意。辽开泰元年(1012)析幽都县为津县(金改名大兴县)和宛平县为京城附廓县,直至民初。京城东西各属二县。1928年,废京兆地方设置北平市,宛平县改隶属河北省。次年,县署由市内迁至卢沟桥拱极城,即宛平县城。拱极城遂讹为“宛平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县治迁往长辛店。解放初期仍隶属河北省,县署移于大台村。1952年,划归北京市,撤销县的建置,其原辖地区先后分别划入丰台区、京西矿区(门头沟区)、房山县(区)、大兴县、海淀区,石景山区。到1952年宛平县撤销,宛平县建制在历史上共存在了940年之久。

黄昆圃,即黄叔琳(1672—1756),幼名伟元,字昆圃,又字宏献,号金墩、北砚斋,晚号守魁。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祖籍安徽。本姓程,少孤,被大兴黄尔悟收养,遂姓黄。康熙三十年(1691)探花,授编修,累迁侍讲,加侍郎衔。迁鸿胪寺少卿。雍正元年(1723)调吏部。后经营盐政,授浙江巡抚。后坐官被讼,乾隆初,再起用,任山东按察史、布政使。文学上为人所推重。尤喜藏书,与方苞友善。早年曾得到孙承泽部分藏书,精品较多。康熙四十九年(1710)视学山东,刻《渔洋诗话》,版本尤佳。早年曾拜王士祯为师,“池北书库”之书,有不少归于他。建“万卷楼”、“养素堂”以藏古书。时推为巨儒,世称北平黄先生。著有《史通训故补》、《文心雕龙辑注》、《砚北易抄》、《诗经统说》等。

康熙辛未,指康熙三十年,1691年。

词林,音cí lín,翰林或翰林院的别称。宋·王应麟《玉海·圣文五·康定赐翰林飞白书》:“至和元年九月,王洙为学士,仁宗尝以涂金龙水牋为飞白‘词林’二字赐之。”

予告,音yǔ gào,释义:1、汉代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员依例给以在官休假的待遇,谓之予告。告,指休假。一说官吏考课得三最,方得予告。东汉和帝时,此制废。2、后代凡大臣因病﹑老准予休假或退休的都叫予告。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诗:“甲子春,方得旨予告。”

长安,音cháng ān,西安的古称。亦指国都。此条中“长安”指清代国都“京师顺天府”,即今北京。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65)》。

揄扬,音yú yáng,宣扬,赞扬的意思。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御扎早流传,揄扬非造次。”宋·司马光《答齐州司法张秘校正彦书》:“然光素无文,於诗尤拙,不足以揄扬盛美取信於人。”

识面,音shí miàn,释义:1、相见。宋·陆游《赠应秀才》诗:“辱君雪里来叩门,自说辛勤求识面。”2、见过面;熟识。唐·韩愈《顺宗实录四》:“贽居忠州十馀年,常闭门不出入,人无识面者。”3、犹世面。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呸,你这死不见识面的货。”

李渭(生卒年不详),字菉涯。直隶高邑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授内阁中书,迁刑部主事。雍正二年(1724)出任湖南岳州知府,诏许密摺奏事。忤大吏,左迁武昌府同知,未之任,丁母忧。服阕,授四川嘉定知府,复以争冤狱忤上官。父忧归。后补河南彰德。有政绩,举卓异。乾隆九年(1744)擢山东盐运使。十三年(1748),迁按察使,折狱平。寻迁安徽布政使,调山东布政使。为政持大体,不轻揭一官,驭吏严而不念旧过。十九年(1754)卒於官。

方伯,音fāng bó,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一方之长。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尊称。

衙参,音yá cān,意思是旧时官吏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禀白公事。明·汤显祖《牡丹亭·延师》:“今日放了衙参,分付安排礼酒,叫门子伺候。”清·梁章钜《归田琐记·上衙门》:“州县衙参情状,各省大略相同。桂林有分段编为戏出者,尤堪喷饭。”

交好,音jiāo hǎo,指往来密切,结成知己或友邦。《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南史·谢几卿传》:“(几卿)居白杨石井宅,朝中交好者载酒从之,客恒满坐。”

足下,音zú xià,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足下”作为敬称的释义,最权威当如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所说——东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词汇的出处无确凿资料查证,以资料来说,早至战国时期已有将“足下”明确用作敬称的用法。《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后沿用,如《史记·项羽本纪》:“大将军足下。”

庚午,指乾隆十五年,1750年。

重赴鹿鸣,音zhòng fù lù míng。清制,举人于乡试考中后满六十周年,重逢原科(同一干支之年)开考,经奏准,与新科举人同赴鹿鸣筵宴,称为“重赴鹿鸣”。《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重赴鹿鸣宴”:“据谭尚忠奏,云南石屏州举人赛玙,系雍正己酉科乡试中式,曾任四川知县,现年九十二岁,本年又届举行己酉科乡试之期,请重赴鹿鸣燕。”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下·重赴鹿鸣》:“(钱塘周天相)至乾隆丁卯,重预鹿鸣,学士赴宴时,犹及见之……迨嘉庆丁卯,学士年八十四,亦重预鹿鸣,我等俱以是科后进修士相见礼。”

蕊榜,音ruǐ bǎng。意思是传说中道教学道升仙,列名蕊宫。后指科举考试中揭晓名第的榜示为“蕊榜”。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八:“名字巍峨先蕊榜,词章斐亹动文奎。”清·赵翼《戏题魁星像》诗:“云是星精主文衡,蕊榜荣名在其手。”

漫劳,音màn láo,亦作“谩劳”,意思是徒劳。谩,通“漫”,徒然的意思。明·高明《琵琶记·乞丐寻夫》:“死别多应梦里逢,谩劳孝妇写遗踪。可怜不得图家庆,辜负丹青泣画工。”唐·杜甫《宾至》:“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桂籍,音guì jí,指科举登第人员的名籍。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即月亮之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因以“桂籍”借指科举登第人员的名籍。

辛未,指乾隆十六年,1751年。

重赴琼林,音chóng fù qióng lín。清制,进士于考中后满六十周年,重逢原科(同一干支之年)开考,由礼部奏准,与新科进士同赴恩荣宴(通称琼林宴)。《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重赴琼林燕”:“大学士嵇璜,系雍正庚戌科进士,服官有年,精神矍铄,兹当会试周甲之期,与新进士先后同年,实系人文盛事,着照从前史贻直之例,重与恩荣燕,以为艺林佳话。”清·陈康祺《郎潜纪闻·潘文恭公福祉》:“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琼林者八人。”

輶轩,音yóu xuān,释义:1、是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汉·扬雄《答刘歆书》:“尝闻先代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藏於周秦之室。”《文选·左思<吴都赋>》:“輶轩蓼扰,彀骑炜煌。”李周翰 注:“輶轩,轻车也。”2、古代使臣的代称。《文选·张协》:“语不传於輶轩,地不被乎正朔。”李善注引《风俗通》:“秦周常以八月輶轩使采异代方言,藏之秘府。”

畴昔,音chóu xī,释义:1、意思是往昔、以前。《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於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疫七日而殁。”《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2、指往事或以往的情怀。唐·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且过王生慰畴昔,素知贱子甘贫贱。”仇兆鳌注:“慰畴昔,慰己宿愿也。”

桥山,音qiáo shān,释义:1、山名。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 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蟜氏居地,称作蟜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黄帝黄城中宫即位于此。以后演变成桥山。自汉武帝筑祠祭黄帝、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后,名留青史。汉、唐、宋、明、清各代设有祠、园、庙,黄帝陵居于山顶。《史记·封禅书》:“其来年冬,上(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为且用事太山,先类祠太一。”另,桥山也指子午岭,唐代以前称“桥山”,处于陕甘交界。《大明一统志》载“南连耀州(今耀县),北抵盐州(今定边县),绵延八百余里”,著名的“秦直道”南北贯穿。因山脉南北而行,北为“子”,南为“午”,故后称“子午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园诗话》通注(4·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zus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