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下车之后,便一路小走回到了出租屋。在这路上,有所看,有所想,便以图片配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首先,声明一下,我为什么走路回家?在初中学生时期,就喜欢一个人默默地走路回家,因为这个时间段,可以天马行空,胡思乱想。现在步入社会,成为劳苦大众,我的回答是,再快的生活节奏,也要停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
好了,声明结束,言归正传: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我们的生活视野中从来没有少过这样一群人。他们骑着自己的三轮车,走过路口,走过街坊,走过城市,嘴上喊着:“收破烂儿”。我知道,各地方言不同,叫法不一,但我知道,我们的脑海里一直都有他们。
入秋了,天气渐渐凉了起来。人人都穿起了保暖的衣服,有人穿的时尚,有人穿的简单,而他们,我想说,只要能保暖就好。他们的头发接近花白,皮肤黝黑,皱纹沟壑深到骨子里,是岁月的标记。
他们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他们知道一是一,二是二,清清白白。有一双手,有两条腿,还有廉价的一包烟,养活了他们自己的儿女,我想这就是活着的尊严。
停车等红绿灯时,他们用土话交谈着,有他们最真实的笑容。不禁心头一热,不觉寒冷。
想起了前不久热火的情感大戏《搭错车》,也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的父亲是一名收破烂的,我该怎么样?”我这样问着自己。
宽阔平实的十字路口,有霓虹灯,有红绿交通信号灯,有店面房的灯,有对面小区的灯,有车灯,有从衣服反射出来的灯。还有什么?有大车,有小车,有行人。还有什么?有方向,有不同的方向。还有什么?有想法,有回家的想法,有聚会的想法,有不同的想法。
绿灯亮了,这边的行人便从这头走向对面;那边的红灯亮了,车便停在路口,等待行人通过。从这里走向对面需要30s的时间,绿灯却多给了我们15s,好像在告诉我们:“慢点儿,别急,注意安全。”井然有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那就把他们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吧:用衣服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别冻着,回家和父母一起吃饭,和老婆女儿一起吃饭;骑着电瓶车还是有点冷,明天再加件衣服;还有十分钟就到家了,不知道儿子饿坏了没有。
爷孙俩在等绿灯,准备过马路。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老一少,与行驶过去的车辆相比,一动一静、一快一慢。这样赏析,不禁发现,这样竟与夜色相得益彰。
小孙女静静地端正站在路边牙子上,想必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子,站立远看,这般规矩。爷爷帮孙女背着书包,生怕累着孩子。
再过一会儿,他们就该过去了,我偷怕下了这张照片,害怕,他们一转身就发现身后的我。我像做了坏事一样,溜之夭夭。
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上下学。我想,这就是中国式呵护吧。
路牌标识上有这么多路,总有一条适合你。生活节奏这么快,如果你不知道明天该往哪儿走,不如停下来看看路标。如果你不知道路的那头有什么,何不行动,去看看。那些指引你方向的路标,总能让你柳暗花明,收获惊喜。路标那么大,灯光那么亮,你还会迷路吗?如果夜深了,你还在外面为了家奔波,不妨让这些路标成为你夜晚的伴侣。
我知道,每一条纵横交错,路的四面八方都有一个家。家里的人都在等着他快些回家吃饭,如果只有那一家的灯是亮的,我想,我没走错。路好多,城市好大,离家再远,也不能偷懒。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华灯初上,有一名老者,坐在青石板上,她的旁边有一壶水,是热白开水。我想,她是在这片刻休息的,我不敢往悲伤处想。
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影,有人小走,有人小跑,有一家老小,有人急切,有人平和。而她内心平淡,仿佛是在回忆着什么,她内心一定有事,作为旁观者,我们不能妄加评判,我想,就这样,就挺好的。我知道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愿你说的是对的。
你是黑夜里的萤火虫,天越是黑,你就越是越亮。你从没有放弃点亮黑夜的一角,与星星肩并肩。于是,你从这头去了那头,又走了很远的地方,去寻找更亮的灯塔,直到黑色的夜里,再没有你的光亮。
最后想用一幅图作为故事的结尾:
END.
白天上班,晚上码字。现在在与你分享故事,如果你喜欢,就关注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