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古代文化
朔漠砭针:清朝的随军医疗

朔漠砭针:清朝的随军医疗

作者: 清风碎刀 | 来源:发表于2018-08-05 15:19 被阅读25次

    由于满洲的内亚民族特性,清王朝征伐频繁。而支撑庞大军事征讨的是清代成熟的后勤系统,包括精密的军台规划、有条不紊的军粮转运、匠役的征发,以及完备的军事医疗等等。

    与军事医疗制度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清代的随军医师。根据《清会典事例》(清代所有典章制度的详细汇编)载,“凡军前需医,(太医院)奉旨差官,先由礼部送委二人具题,乘驿前往,并遣兵部官一人,送至军前。”也即,根据军队的实际需要,由太医院派遣医官前往。

    可以推测,清代的军队医师分为随军医师和驻军医师两种。清代军队驻扎各地,都有着常常为之服务的驻军医师。而每次出征,朝廷从各地调集军队,可能是各路军队是不携带医生,而由朝廷配给随军医师和后勤支援的。

    《医宗金鉴》:乾隆朝太医院教科书

    随军医师享有一定的待遇。据《户部军需则例》载:“西陲案内,医生每名每百里口内给银二钱,口外每百里给银三钱。”可见,在平定准噶尔与平定回部的战争中,医生是根据随军行程的远近来发工资的。

    在清朝的随军医疗中,可能需要解决很多病症。比如冻伤(征讨罗刹之役)、疟疾(征讨缅甸之役中使大量官兵致死)。但更为常见的还是金创伤(被刀兵所伤)与枪火伤(被枪炮创伤)。那么随军医师是如何治疗这些疾病呢?

    清将阿里衮在征缅之役中得瘴疫而死

    我们可以从清咸丰年间湖南医生罗世瑶的《行军方便便方》中窥得一隅。

    《行军方便便方》诞生于太平军兴的时代,或许正是为了经世之用,罗世瑶在该书中汇辑了军旅行军中的各种药方,包括治金疮,铅子、箭锨入内,治中箭毒,金疮出血不止,久不结,治刀伤,扑打损伤,接骨消肿止痛,跌伤淤血,等等。试录一二:

    治鸟枪伤:铅子深入肉内,危在顷刻,服此可出;并治箭簇入肉,疮口不收,金疮跌损,毒物咬伤及破伤风、努力劳伤等症。外用香油和此药敷之,忌食生冷动火之物。

    藤黄四两,红芽大戟、天竹黄、刘寄奴、血竭各三两,孩儿茶、雄黄各二两,乳香、官粉、水银、麝香各三钱,朴硝一两,琥珀三钱,归尾一两三钱,右品各研极细末,照味称准,分两方对合一处。惟水银难以成末,同官粉在铁锅内火上热研,自成末,入药再炼净。用黄蜡二十四两,贮磁器内,坐滚水中化开,将前药入内搅匀,秘封听用。遇诸症但有微气,用药三五分,重者一钱,热黄酒调服,立刻全无。如受伤日久至重者,连服数次,周身淤血皆化。服药后再饮酒出汗,妙。

    这个药方虽然看不懂,但还说得头头是道。比同样收录于《行军方便便方》的下一个药方要靠谱一些:

    治中鸟枪子及箭头入肉内:用活蜣螂二三个,捣烂,入巴豆四五粒,共捣如泥,敷伤处,先定痛后作痒至骨,少刻铅子箭镞自出。

    拿小动物作药物,这也是中医的特色了。但是清代大规模边疆战争的胜利,正是建立在这种粗糙的治疗手段之上。敷着巴豆泥、蜣螂肉和土狗脑子的将士们,登上帕米尔高原的雪山,驰骋喀喇乌苏河的草原,深入瘴气密布的缅甸丛林,渡过巨浪翻滚的台湾海峡。中医之学,在自己的领域,为中国疆域的奠定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希望了解更多清代战争的朋友

    欢迎阅读我写的历史小说,黑水营(六):黑水营医工

    还请多多批评、多多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朔漠砭针:清朝的随军医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pi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