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佛教和释迦牟尼哲学

作者: 流光闲客 | 来源:发表于2017-11-21 22:52 被阅读83次
    释迦牟尼,个体而非佛

    我们先来谈谈印度的社会结构,再从哲学态度的变革谈谈中国佛教和释迦牟尼本人的关系问题。

    社会结构和释迦牟尼式的调节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圣人,成道后才有这个称号。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音译,苟达马。释迦牟尼本人身处的古印度社会,由婆罗门教主导,实行政教合一,以梵天为神,社会呈现森严的四种姓等级制度。

    释迦牟尼本人的出生和建派立说就打破了这层关系。

    释迦牟尼本人小时候是个爱问问题的人,不仅是对于等级制度的疑惑还有对人生哲学问题的疑惑。这是他会成为世界性圣哲的心理基础

    小时候,有一次,在他父王要误判案子的时候,未成年的悉达多本人进入大殿,作为储君,释迦王叫他评判这个案子,悉达多以其智慧正确无误地断案,在释迦王准备鞭刑那个违背信用的商人的时候,悉达多不忍心,并且以自己做担保人担保他下次不会犯罪。注意,如果做担保人,下次那个商人再犯罪,罚的就是悉达多了。

    最终,在释迦王的劝阻下,悉达多还是做了他的担保人,商人还是免去了鞭刑。商人处于第三种姓,王族属于第二种姓。所以悉达多做商人担保人,使得整个朝堂的王族震惊,也包括堂兄提婆达多。而悉达多坚定地无视等级。

    还有一次,堂兄提婆达多用弓箭射下一只天鹅,落下的时候正巧被释迦牟尼和别国公主耶输陀罗看到,这耶输陀罗也就是后来悉达多的妻子。

    被悉达多发现后,坚持不还给提婆达多,表示要救这鹅。提婆达多只要作罢。

    包括阻止战争,自己成年后和他国国王签署协议,开通新商道,从而减少运输成本。

    悉达多从小就是反对祭祀和宗教仪式的,也不会踏足祭祀场地。

    一个婆罗门国师,因为给悉达多祈福,又迫于王后的要求,国师把悉达多带入祭祀场地,由于多次恳求,悉达多只好有意无意地把祭祀品投入火中,又多次要求悉达多亲手要杀一头牛。

    悉达多就问了一句,国师,我祈求福气,和这头牛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杀害它的生命,请问恶行可以带来祈福的效果吗?

    国师回答,婆罗门经典记载,以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献祭给梵天,可以获得祝福。

    悉达多回答,一个人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那么我就只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梵天了,说着,就把剑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国师表示,悉达多是未来国家的希望。

    悉达多问,国师,你爱释迦吗?国师表示爱,胜过自己的生命。悉达多于是就把剑横在国师的脖子上,就请国师献出自己的生命祝福释迦吧。

    最终不了了之,悉达多保住这条牛的性命。

    以上,处处体现悉达多从小到大,一以贯之的人本思想,乃至反对,质疑自己的宗教。关于他关注动物的生命利益,我把它称作释迦牟尼行为中同样具备仁本思想。,宽广到对于动物也一样顾及生命利益。

    这是他为人的两个立足点。

    在这种人生哲学问题的痛苦中,在秉承人本思想,慎重思考并奉行好自己处理的每一件事情后,终于决定拜访各大明师,苦修,想要解开为什么世界运行中存在生老病死的问题。

    他曾学习过耆那教等等在内的六种主要学说,在此之前,广泛涉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等。

    用了六年的时间终于证悟成觉悟者。觉悟之后,也证明了,此前的人生态度确实是和一个觉悟者该有的态度相符合。

    人本思想依旧贯穿他传教的始终。所以他坚定地打破了印度社会的阶级观念,神学观念,

    在和有名望的婆罗门教徒迦叶相遇时,那个时候,释迦牟尼已经有些名气了,立场也就传来了。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迦叶说,你就是那个认为上帝不存在的人吗?释迦牟尼回答,我没说上帝存在,也没说上帝不存在。

    这个上帝特指梵天。

    第二天,迦叶单独找释迦牟尼聊天,说,你所说的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禅定是他人获得智慧和解脱的唯一道路,都是自己的个人经验。主张没有建立在正法上。当然他说的正法是指婆罗门教,这种政教合一的主流。

    然后又问释迦牟尼关于,宗教,仪轨,神通,是否有用。当然,这才是婆罗门教的正确打开方式。

    释迦牟尼回答,如果一个人想要过河,他该如何呢?

    迦叶回答,如果河水不深,可以直接走过去,如果河水很深可以划船过或者游泳过去

    释迦牟尼问,那么如果不想游泳过去,也不想走过去,那么他只能在这岸向神灵祈祷,希望河的对岸可以出现在自己脚下。对于,这种人,你如何看?

    迦叶说,这种人,我们叫他大傻瓜。

    释迦牟尼说,同样的,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智慧解开痛苦,又怎么无法找到真理呢?一味的祭祀,献祭,只能使自己停留在他刚起步的原地。

    迦叶回答,我读过很多圣典,也受过许多圣戒,却从来没有没用这么简单的语言阐述如此微妙的真理。

    这是释迦牟尼和他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的故事。此后,迦叶和他起码五百人的徒弟跟从释迦牟尼。那个时候,古印度大陆的婆罗门依旧虎视眈眈,企图毁灭这个不相信正法的人。

    这就是释迦牟尼的人本思想,体现在反对神权对于个人智慧的主导性,主张实践。

    一次,释迦牟尼和侍从到一个村子乞食,虽然,那里的大部分民众很愿意给释迦牟尼乞食。可那里的婆罗门势力在村口的路段铺满荆棘。就等着释迦牟尼走过。在释迦牟尼踩下第一步的时候,脚就被刺伤了,婆罗门嘲笑道,听说你无所不知,没想到也会受伤害,没想到也会受伤,真是大开眼界。这里不欢迎你。释迦牟尼说,请求你们使我在村中乞食,好吗?婆罗门说,如果你要乞食,就踏过来。于是释迦牟尼就直接踏了过去,脚依旧流血。其中一个最低级种姓者苏利陀扫开了荆棘,被婆罗门威胁,如果你敢扫,就不用回到村子里了。

    当释迦牟尼走到他面前的时候,为了表示感谢,认可。触碰他的头部。他连忙倒退,说,您不可以触碰我,连我的影子都会玷污到您。

    释迦牟尼说,你和我同样都是人,一个人的触碰怎么会玷污另外一个人呢?只有贪婪,愚痴,仇恨,欲望,可以玷污人。像你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只会给人快乐而不是痛苦。

    婆罗门说,你算什么圣人?连种姓制度和瓦尔纳都不知道。你是骗子。

    释迦牟尼说,从他人身上,夺去人性的人才是真正的骗子。这个人和我们一样,如果我们视他低一等,蔑视他,这也是欺骗。

    婆罗门说,这是我们的法,何来欺骗?

    释迦牟尼说,这片土地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他,歧视他的,也是在诽谤造物者。我们向天空抛洒尘土,天空不会降低,尘土却落在我们身上。天空没有偏见,大地上的谷物一样给不同的人吃。人类为什么要自己相互贬低呢?

    婆罗门,说大道理,为什么你不叫他去你的僧团呢?

    释迦牟尼说,你愿意加入僧团吗?

    苏利陀说,我是贱民,如何能做像您这样伟大的比丘呢?

    释迦牟尼说,他人之痛,能为自己之痛,这样的人,世间无出其右。我,佛陀,欢迎苏利陀成为僧团的一个。

    他是先例,从此,僧团中不断加入不同种姓的人,包括强奸犯,乞丐,小偷等等。

    对于不杀生,他对摩羯陀国王是这么说的,我们都是人,都有获得智慧的权利。

    有一次,弟子向释迦牟尼请示,把

    释迦牟尼的人本思想破除了社会阶级的偏见。为人性的解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释迦牟尼成为圣哲的主要原因。一个是人本思想,一个是主张实践论,二是通过禅定觉知后开示十分精细的人与社会的关系。系统解释外界和身体的关系。大多哲学只是回答主观,客观的大致关系。而释迦牟尼揭示出十分精细的认识系统,也就是各种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关系。叫做名色法。也就是观智。也就是中国地区,区别看待的阿罗汉道。

    马克思,恩格斯表示,人类到了释迦牟尼才有成熟的辩证法。

    在南传佛教经典中,有人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信奉的时候,请教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这样给出十条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几乎所有宗教信仰都违背至少一条。中国佛教也不例外。

    这便是实践者,人本思想的中肯建议。也就是说,你也可以否定佛陀,也不可以否定佛陀。因为当你确实没有按照佛陀的路走,所以你不能在实事求是上否定佛陀。

    你也无法肯定佛陀,你没有实践,佛陀本人也会告诉你不要在你没实践的时候相信任何人的道路,就算是佛陀自己。

    释迦牟尼教授他人的便是相信自己的感觉。也就是觉知。是通过你的自我提升而非教育获得智慧。这便是宗教和实践者的区别。

    巴利语就是戒律

    释迦牟尼时代,释迦牟尼的思想向四处传播,称作佛语。四处传播,遇到的人,方言也不同。有一次,弟子向释迦牟尼请示,是不是要把佛学用梵语统一起来,这样就美多了?方言太粗俗了。释迦牟尼表示,禁止使用梵语,我允许用方言讲论佛语。使用梵语就是犯罪。并把它制定为戒律。

    巴利语的重要意义

    梵语是高贵语种,不同等级,使用的语言也不能一样。巴利语虽然不属于贵族语言,确是释迦牟尼佛本人使用的语言。巴利语的使用表明释迦牟尼的在人本思想上的坚定立场,制定为戒律,也代表着他的哲学态度是人本思想,不会动摇,所有言语,所有智慧都在人本思想上,坚决打破社会阶级,神权思想,人性束缚。与其说,释迦牟尼慈悲,提倡众生平常。不如说他的哲学态度是人本思想。这个意义是很大的。释迦牟尼式的调整从主张人性,反对神权。反对宗教,主张实践。打破阶级,人生平等。三个都集中体现在把巴利语作戒律。

    如果改动,就意味着了,释迦牟尼佛教,否认了人本思想,在言语的使用上用梵语是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形态变革,将不再从人间,辩证哲学的层面上主张种姓平等。因为它使用了具有等级色彩的高贵语种。在人间的哲学认识中,他是失去了等级平等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取而代之的是用提倡六度,提倡美德,提倡慈悲中肯定了人性平等。而这属于说教,强制性。通过他人对于美德的认可而认可人性。前后虽然效果一样。却代表着哲学佛教,或者说,释迦牟尼佛教向宗教职能的转变我把他称作释迦牟尼佛的佛教。

    因为我可以从希腊哲学中找出反对点也就是从人性的角度。我的态度是,一个人无权要求他人实行美德,或者使用超出他所接受范围的人性光辉去要求他接受这种理论,即使六度是对的,菩萨行是对的。就被宣传者而言,他所涉及的便是不可知论,因为在他那里,他是在接受一项主张道德要求的洗脑,或者他人认同的价值观。而忽视了,他本身的人性高度提升。而这在释迦牟尼的本人的哲学中,违反了十条中的一条。也就是,我可以如此反驳,菩萨做的事情,那是他的人格高尚,我为什么要实行呢?就因为他是菩萨吗?为什么我不能质疑呢?就因为这道德会使得社会纯净就强制我实行吗?况且,我没见过菩萨长啥样,不是吗?所以我说,这是属于宗教范畴,在人性上是立不住脚的。

    初衷

    我为什么要这这篇文章呢?因为我在十一月二十一号在重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关于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的论述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有各种的人。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例如从事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从事于艺术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艺术家。人有各种,但各种的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也就是说包括冯友兰先生在内的大部分中国佛教区域内思想个体,都认为,佛教的思想就是非此即彼的,认为认同佛家的思想就意味着,明白生是痛苦的根源,就必须离开尘世罗网。是无法达到这种同一性。因为依照大乘佛教的思维,认知生是苦的,就要皈依佛教,广泛接受佛陀教育,包括诵读咒语,陀罗尼,抄经文,过宗教生活以寻求庇佑,加持,乃至解脱。因为,在哲学形态转变后,佛教对于世界的解释已经成为一种唯一性。这是因为佛教履行宗教职能。

    圣哲变成宗教不是唯一的,比如同样是圣哲的耶稣基督也变成了基督教中除了上帝耶和华的第二号核心人物。不过不同的是,释迦牟尼涅槃之前不是还宗教,也不曾宣传个人的主导作用,领袖作用。不过需要承认的是,哲学形态转变后,由于履行宗教职能,佛教成了揭示宇宙真理的高度,为什么呢?因为佛是觉悟圆满的行者,所以他说的就一定是对的,释迦牟尼哲学到释迦牟尼佛的转变就是通过人们一贯的逻辑思维具有顺承关系。而此后中国佛教的思想影响和释迦牟尼历史个体没有关系,和释迦牟尼佛有关系。

    是的,我认为释迦牟尼有历史个体,哲学个体,法性个体,三个属性。要严格,仔细地去区分。释迦牟尼是个历史个体,哲学个体两个属性。是以唯物的客观世界中历史的在时间上和他的人本思想辩证哲学独立出来,储存在这个释迦牟尼个体的人生时间内。而释迦牟尼佛有法性个体,哲学个体两个属性。他的法性个体来自涅槃后被奉为揭示宇宙真理的觉悟者,这个和人间的觉悟者远宣说的东西,代表的意义,性质有所区别,所以释迦牟尼的哲学成分和释迦牟尼佛的哲学成分有所不同。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哲学成分涉及,菩萨,三千世界,陀罗尼也就是表现形式类似咒语等不可知论,而释迦牟尼没有。并且释迦牟尼佛不等同释迦牟尼历史个体。因为他的合法性在客观世界仍然存在疑窦。也就是大乘佛教宣称,这是从禅定中宣讲的。这符合修行者的功能设定,却在客观世界,历史记载怀疑其真实性。虽然,履行宗教职能之后的佛经的哲理性很强,可这和一定是释迦牟尼亲口所说没有关系,不能成为其证据。

    我没说,大乘非佛说。也没说,大乘即佛说。

    从哲学成分而言,释迦牟尼不等同释迦牟尼佛,也无法归罪于释迦牟尼,因为存在真实性的问题。

    因为作为一个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者,我是不会因为二者存在逻辑上的顺承关系,认同大致相同的哲学形态就是一个人所说。

    那么,是不是,一定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不具备同一性?不是的。有一次,释迦牟尼被指责,他的学说在否定人的个性,说道,圣人,您的第一个圣谛便是一切皆苦,生是苦,死是苦,生命处处是苦,这不是消极的想法吗?

    释迦牟尼回答,是的,你说的很对,所以我在说完苦谛后又说了第二个圣谛,苦是有终结的,我先讲什么是苦,之后我又讲苦的解决方法,如何战胜苦。又如何全部是消极的呢?

    并且,在释迦牟尼说的实修实证的道路体系中。也就是被中国佛教般若思想所贬斥的阿罗汉道,要想获得解脱痛苦不一定要出家,脱离社会的。

    释迦牟尼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在现在世修证到阿罗汉道是不成问题的。修证到第一果位的须陀洹圣人,只要精进修行,只要经历再七次轮回就可以证得阿罗汉道,不会退转,并且绝对不会出现第八次轮回。

    修证到第二果位的圣人的只要再经历一次轮回,只要精进修行就可以证得阿罗汉获得解脱,并且绝对不会出现第二次轮回。

    修证到第三果位的圣人,死后直接进入天界,不再落入三恶道,可以在天界修证阿罗汉道,进入涅槃,实现解脱。

    修证到阿罗汉直接解脱。并指出,第三果位可以由在家人完成。也就是说不用出家,既然都不堕入恶道,那么修到第三果位和第四果位在某种程度上同样都是可以脱离痛苦的。也就是说在释迦牟尼的道路上,修证是必须得的,脱离痛苦是一样的,出不出家是没有硬性要求的,不具有脱离社会的性质。

    也就是说,在中国佛教所贬斥的自修自证的阿罗汉道实现了认知苦,不脱离社会的同一性。

    所以,要么是冯友兰先生没有全面认知佛教,因为他讨论的是中国哲学而不是印度哲学。要么,他所指出的中国佛教强制性特指般若思想的佛教,那么某些哲学家不包括释迦牟尼历史个体。

    并且,作为证果圣人,他的品性就一定不用说了,并且释迦牟尼也没有强制要求要一直用禅定姿势实现禅定。所以一样可以以德行实现无为而治,教导作用,同样属于菩萨行,而六度是是否参与社会活动的形式巴了,你也无法肯定圣人不会实行。

    所以中国佛教徒的般若思想贬斥阿罗汉道的实修实证为自私自利的行为属于无稽之谈。

    所以中国佛教后面也发展出禅宗这样的实践派。

    龙树大天哲学

    龙树,大天,这是两个人名。为什么我会用这两个人的名义命名?因为大乘佛教在历史上出现是来自他们两个。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哲学形态的转变呢?这个要从一个事件讲起来,这事件是导致原始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是关于戒律分歧的问题。

    释迦牟尼本人的戒律中,是有不持有金钱的戒律。而释迦牟尼也不会因为说不持金钱是有分别心,是不对的,然后就允许持有金钱。这涉及修行者,古印度称为弃绝者,不是弃绝生命的消极主义,是指脱离社会的人。二者性质不同。后者,他是对人性高度的积极追求。这涉及弃绝者的气节问题以及哲学态度的是否严谨的问题。

    所以中国佛教徒对于大小乘的判断乃至如何应用不分别二字。是直接从中国佛教的判断而来,而中国佛教的判断来自玄奘的判断,而玄奘的判断来自龙树的判断。所以本身就有主观发挥的空间。

    所以可以说从释迦牟尼后来的佛教,或则说北传佛教,或者说中国佛教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上如同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思想思想,通过这样的实践中制定并遵守如同释迦牟尼本人所制的十条准则。

    可能是北传佛教由于实行宗教职能,不敢制定。

    所以,南传就比较大胆,开放,记载了这十条。更彰显释迦牟尼佛的人性。而北传更多的彰显出释迦牟尼佛的神性,谁敢遵守这十条?就是否定佛法僧的稳固地位,纯属自找没趣,是要被批判的,就在昨天子时,我就是这么被批判的。

    我们继续来讲讲僧团分裂,这戒律是释迦牟尼本人亲自制定的。一部分人坚持不改,并且在第一次经典结集的时候大家在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的带领下也秉承这种严谨的三原则。

    1.佛陀还没有制定的戒律,还没有说过的法,我们不应该添加。 

      2、佛陀已经制定的戒律,已经说过的法,我们不应当废除,不应当随意地篡改和删改。 

    3、只应当按照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佛陀所教导的法遵行。

    那个时候,佛陀涅槃一百年,所以还好可以找到一个受戒一百二十年的修行者,也就是说,他最开始做僧人的时候距离佛陀涅槃还有二十年的时间,他是释迦牟尼本人时代最有力的见证者。通过讨论。各位大长老的把那部分认为持有金钱的僧人属于邪法,邪律,邪行。

    而人数多的那一派,认为佛教应当因时,因地的改变。不能因为不接受金钱而失去使得在家居士培植福德的机会减少。

    这就是原始佛教的分裂,坚持唯物客观的立场,绝不动摇释迦牟尼在人世间,已知,有客观依据的教言。这一派属于上座部。

    而坚持持有金钱的僧人由于人数众多称作大众部。

    这件事情发生在第二次经典结集之前。

    乍一看,用普通的逻辑分析很有道理,好像上座部的人更不愿意提升他人。按照大众部的提出的观点逻辑确实如此。

    问题是,释迦牟尼本人是否承认布施金钱可以使得他人提升?佛教,这个学说,释迦牟尼本人拥有最终解释权。那么,释迦牟尼只是说,

    心性论



    佛法僧三宝地位在南北传中的分歧问题




    北传佛教和中国佛教表现形式


    大乘和小乘

    关于神通和反对神通



    现今世界的佛教格局

    论证最后,阐明一下个人态度。一个觉悟者是不会提倡道德的,也不会要求他人如何做。只在人性深处,看清事物的真实和幻相,从此实行架空于社会的美德,便是安隐,饶益,圆满,喜乐。二者不能颠倒过来。先思考人性再体现美德,而不提倡美德,后来由于质疑再反观人性。

    结论

    中国佛教由于长期的融合已经另外成一个体系,而这体系,和释迦牟尼本人的哲学体系无关,乃至对于中国佛学体系的褒奖或者否定都和释迦牟尼个人无关。请慎重,全面地看待释迦牟尼的辩证哲学体系。

    很多人说,我信佛吗?我说,我不信佛,自然不相信,以佛神力故这句话。我只信释迦牟尼本人,以及他对世界做出的六道轮回的解释,如此而已。信佛和信人,二者存在哲学形态的差别,以及涉及我个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问题。以及我是宗教徒还是哲学个体的问题。

    有人问,我属于北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我的态度是,我不忠诚于南传佛教也不忠诚于北传佛教,因为南传佛教在南北传分裂之后也,内部也分裂,所以也不能代表原始佛教。我的立场只在南传佛教完整地保留巴利三藏,并没有因为部派的分裂改动任何一个字,并且忠厚的执行里面的记载,在修行上,很大程度保留释迦牟尼本人时代的风貌,只因为更接近原始佛教。总的来说,我只信奉释迦牟尼本人的哲学形态,并不忠诚于佛教及其发展进程,理论大概,在物质上,我只因为信奉巴利三藏,阿毗达摩,清净之道三类书籍,从而实现我对释迦牟尼哲学的信仰和日常实践应用,而南传佛教的僧人和我一样心里只认可释迦牟尼本人和他的道路。

    关于本文

    可能很多人说,你怎么不多写写释迦牟尼佛?因为我在写哲学思辨,文字公正,也不希望他人的主观情感偏颇于释迦牟尼,我不是传教士。

    希望

    希望大家把这篇文章保留起来,在中国人因为理解中国佛教而侮辱释迦牟尼的时候,发给他看,我信奉释迦牟尼的学说,也坚决维护释迦牟尼作为历史个体,哲学个体的形象。因为从人本思想上,既然中国佛教的哲学形态和释迦牟尼本人的哲学形态相违背,也就无权因为不相干的哲学形态受到诽谤,虽然中国佛教被冠上佛教的头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万类终始: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者论佛哈哈哈哈
      • 玩哲录:写的很好,回头仔细研读一下。

      本文标题:关于中国佛教和释迦牟尼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qg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