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每天写1000字
太宰治:罪多者,其爱亦深

太宰治:罪多者,其爱亦深

作者: 一口久 | 来源:发表于2016-06-26 13:02 被阅读1359次

我伪装成骗子,人们就说我是个骗子。我充阔,人人以为我是阔佬。我故作冷淡,人人说我是个无情的家伙。然而,当我真的痛苦万分,不由得呻吟时,人人却认为我在无病呻吟。我想和那些不愿受人尊敬的人同行。不过,那么好的人可不愿与我为伍。

第一次看太宰治的书,就被封面上这一段话所吸引,觉得他实在是个有意思的作家。翻看他的经历,发现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曾经自杀四次未遂。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才会一次又一次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太宰治是典型的无赖派,他具有敏锐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反俗精神,在他的作品里既有无路可走的虚无与绝望情绪,又有力图扭转这种命运的挣扎与抗争。

太宰治

太宰治的出身相当优越,他的家族是青森县津轻郡金木村的一个豪门望族,家里继承着名为“山源”的老铺,是地方有名的大地主。太宰治的父亲曾任职贵族院议员,是当地非常活跃的名流。

从物质层面上来讲,太宰治的生活是衣食无忧的。但他的家庭豪华而粗鄙,是以“剥削者”的身份而发家,这样的出身使太宰治有一种天然的罪恶感。他的心理极其矛盾,因为他一方面不耻于自己所处的阶级,另一方面他又因为这样的家庭产生了名门意识,太宰治对于“贵族”有着一种很执着的向往,他就处于这种极端的痛恨与病态的认同的漩涡之中。

在精神层面上,太宰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一个人童年生活的经历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深远影响,太宰治在幼年时期不受重视,他是家中第四子,他的父亲工作繁忙,母亲体弱多病,所以他是由叔母和保姆养育长大,因此他缺乏从父母那里得到关爱的生活体验。而且当时的日本有着封建家长制和长子继承制,这一切就使太宰治产生了一种自认为是多余人的感觉,这种心理促使了他产生叛逆的心理。

太宰治参与了左翼组织,但其实他对这个组织并没有太多的共鸣,他的觉悟没有达到一个共产主义者的高度。事实上,他跟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这样的组织就是代表着“不合法”。

他这样写道“因为我喜欢,因为我喜欢那些人,但是这未必是因马克思的学说而纠结在一起的亲爱感。”因为这里的所有人和他一样都是异类,所以他感到了暂时的安定与幸福。而后来太宰治脱离左翼组织以及被分家除籍的生活体验,这种对同伴的背叛和家庭的背叛,这使太宰治背负强烈的罪恶感。

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太宰治遭遇了学业荒废,家族除籍和对左翼活动动摇等一系列事情,这些彻底打击了太宰,使他内心充满绝望。于是,在这一年,他谋划了一场情死。他和咖啡馆的一名女招待相约跳海自杀,结果他获救,但是女招待却死去了。殉情失败的经历,使他自己觉得自己背负了一条人命,因此他将自己捆绑上了道德的十字架,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这部作品的原稿中有一句话叫做,“罪多者,其爱亦深。”

事实上,在他创作的中期,他和自己的妻子石原美知子是有过一段美满幸福的生活。但后来他却将自己重新放逐,让自己回到醉生梦死的状态,过消极颓废的生活。因为太宰治认为要描绘人类的罪恶,自己就不能过着幸福的生活,只体验着不幸的状态,他才能写出带着灰暗颓废色彩的作品,而通过这些作品他想要传达给大家,只有认识到自身罪孽深重的人,才能体会到爱的真谛。

他的笔下总会出现一些发人深省的句子,写出人心深处的黑暗与脆弱,不自觉的让人产生共鸣。

“人们互相欺骗,却又不可思议地毫发不伤,甚至双方仿佛都没发现互相欺骗一样。”

“从人们生气的怒容中看到了比狮子、鳄鱼、巨龙更可怕的动物本性。平时他们都将这些本性掩藏着,可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像那些在草原上温文尔雅的牛,忽然甩动自己的尾巴抽死肚子上的牛虻”

“讨厌的东西不敢说讨厌,而对喜欢的东西,也不敢说喜欢,仿佛行窃一样提心吊胆,只觉得痛苦难当。”

众所周知,太宰治的一生曾自杀五次,四次都在死亡边缘上被救回。

日本人崇尚自杀,并且日本人将自杀这一行为进行了美化,他们眼中这是一种洁身自好的行为,而不是逃避现实的罪恶行为。根据他们的信条,若是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自杀,就可以洗刷污名,恢复自己的名誉。画家古贺春江说“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死就是生。”

与受到佛教影响的大多数日本人不同,太宰治是一个基督教徒,而在基督教中,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圣经里有许多地方提到爱,根据它的发生,我们大致可以将基督教里的爱分为上帝之爱与人之爱两种。上帝之爱,即圣爱,它是代表一种甘愿为他人付出,不要求记功和回报的爱。”

上帝之爱较之于人之爱更为广博无私,圣经说:“上帝就是爱”,上帝爱世间的一切,不管贫穷还是富有,聪慧还是愚昧,坚强还是软弱,在上帝的眼中都是平等的。因此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牺牲为人类赎罪这个事件,就是体现了上帝对人类的爱。上帝并不因世人的罪过而抛弃人类,而是派来自己的儿子耶稣,让他来接受承担大家的罪过而使世人得救。太宰治的自杀行为,基于他的宗教信仰来说,其实就是作为上帝之子对民众的一次救赎。

我想,太宰治的自杀更类似于一种行为艺术,既来源于他强烈的“罪”,也体现他内心的“爱”。

正如他所说:罪多者,其爱亦深。

相关文章

  • 太宰治:罪多者,其爱亦深

    我伪装成骗子,人们就说我是个骗子。我充阔,人人以为我是阔佬。我故作冷淡,人人说我是个无情的家伙。然而,当我真的痛苦...

  • 荐书「人间失格」

    ——罪多者,其爱亦深。 生而为人,但“我”却丧失了做人的资格。用尽一生追求爱,因爱而生,为爱而亡...

  • 深聊太宰治

    如果有人问起我,你最了解哪个作家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太宰治。 曾几何时,我将《人间失格》当圣经一样诵读,在...

  • 鱼服记

    《鱼服记》是太宰治前期典型的代表作之一,文笔细腻,文风淡雅,对环境和人物的刻画亦虚亦实,整篇文章充斥着太宰治的孤独...

  • 生而为人,对不起

    人间失格,亦作“丧失为人的资格”,在此书完成的同年,作者太宰治投水自尽,因此,在这部重要的遗作中,包含了太宰治...

  • 懦弱与死亡——读太宰治《人间失格》

    “太宰治:懦弱与骄傲 渔夫和鱼 问问老天,不抵抗是罪吗?”老实说,是这几行揪心的文字,拉着我的好奇心带入太宰...

  • 太宰治20180919

    太宰治,一个渴望爱又不懂爱的胆小鬼; 渡边淳一,爱到极致就是死亡。 日本作家为何对死亡这么推崇? 读太宰治的人间失...

  • 太宰治: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于1909年出生在青森县北津轻郡的贵族家庭,笔名“太宰”,日语谐音是“堕罪”。 母亲体弱多病,排行...

  • 读书|太宰治其作其人

    不知不觉,《人间失格》已经登上畅销书榜很久了。 初识太宰,大概是在五年前。在书店里闲逛时,不经意间看到了这本刚译出...

  • 人间失格

    太宰治从没有放弃对爱和温暖的追求,因为绝望,所以才在最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太宰治传达出来的思想是消极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太宰治:罪多者,其爱亦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ya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