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某天下午,4岁的布丁和她的同龄的玩伴小豆在客厅玩,疫情期间总结出来的规律:孩子没有伴,一定要缠着父母,孩子有伴玩,基本没父母什么事了。
于是,我抓住这难得惬意地时光,做点自己的事。
突然,我听到孩子们兴奋地穿梭在餐厅和阳台之间,因为我的书房离餐厅比较近,听到他们兴奋地跑到餐桌上,笑着抽一张抽纸,边抽边尖声笑道:现在轮到我了!然后笑声随着孩子跑到阳台上去了。
我心中转念一想:这俩娃在玩啥游戏?仔细一听,从声音上判断他们是面朝窗外的,我家的阳台是封闭式的,栏杆上围了一圈铝合金窗,栏杆比俩娃都高,“朝着窗外”、“抽纸”、“轮流”,“兴奋”,几个关键线索连在一起,我脑海中得出的答案:望窗外扔纸。
我急忙起身,轻轻地走向阳台,此时布丁正用左手举着一张抽纸,右手扒在窗沿,使劲踮着脚,努力地伸出窗外,而小豆正摇动着手中的抽纸,跃跃欲试地在旁边,轻轻地跳着。
布丁这时松手了,看着抽纸飘出窗外,扯着嗓子喊着:小豆,你看,它飘起来了!
豆豆拍了拍小手,往刚才布丁站着的地方挤:快,轮到我了。
遇到这种情况,作为父母,会怎么应对呢?
我的第一反应是厉声制止,并且痛骂一顿,告诉他们从楼上扔东西下去的破坏性和危害性。
但是当时我看着两个孩子笑靥如花的样子,真不忍心打断他们,脑中浮现出前几天刚看的《孩子如何学习》里的一段话:
世界上最懂孩子的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这种对外部世界的游戏性的探索实际上有助于孩子解决更大以及更深刻的消失问题、因果关系问题和分类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孩子理解世界的最纯粹的内驱力。
想到这些,我释然了,站在那里,微笑着看着他们,心里想着:他们在探索世界呢,在观察纸在空气中没有快速地下落,而是飘飘荡荡的,慢慢地消失在眼前;他们在通过多次观察,试图寻找这里面的因果关系,还好他们还没有探索到不同种类的东西会有不同下落的形式.....
孩子们感受到了我的目光,转头看向了我,布丁意识到我对她的行为有想法,开始不安地扭动着身体,躲避着我的目光,跑进了客厅,小豆也意识到可能会有挨批的风险,两只小手拧着还没来得及“放飞”的抽纸,也跟着躲了进去。
我蹲下身子,尽量和这两只受惊的小神兽保持同一高度,开始我的讲道理模式:你们扔了多少张啦?
我扔了6张。
我也扔了6张。
咦?数记得很清楚啊,不错,你们扔纸下去,是想做什么呀?
布丁眼睛一亮:爸爸,你知道吗?纸都不是直直落下去的,我好想看着它如何飘到对面的阳台上去。
我一头黑线,果然在做探索性游戏,那也不行:爸爸再次强调一遍,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扔出窗外,第一很危险,第二破坏小区卫生,听到了吗?
嗯!布丁乖巧地点了点头。
小豆当时弱弱地回了我一句:我在我家里扔,你又看不见。我当时只当童言无忌,一笑了之。
事情如果就这么结束了,我就又有机会向爱人显摆运用“温柔而坚定”发挥作用了,正面管教的落地实践,嘿嘿。
就在第二天,布丁去小豆家里玩,下午接布丁回家时,小豆妈妈对我说:今天她俩又往窗外扔东西了,今天扔的不是抽纸,是把我抽屉里的身份证复印件和毕业证复印件扔下去了。
在带布丁回家的路上,我问布丁事情的经过,布丁若无其事地向我描述着,还天真地说:爸爸,后来我们下楼把那些捡回来了呢。我意识到上次的“温柔而坚定”失效了。
怎样才能让孩子认识到“高空抛物”的危害性,并能够自己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并且在同伴提出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可以去制止对方呢?
这时,《孩子如何学习》里的另一句话浮现在我的心头:
孩子和科学家具有相同的基本认知机制,他们有相似的程序,也用相同的方式重新自我编程。他们都会构建理论、做出预测并进行检验、寻求解释、开展实验,并根据新的证据修正已有的知识。孩子最关心的是对证据的解释,而不是判断证据是否可靠。
要想让孩子明白“高空抛物”的危害性?光讲道理,提要求没有用,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扔东西无非是在开展实验,修正内心对物体下落的已有知识。
要想让他们停下实验,必须给足证据,还要对证据进行解释,而且要用孩子听的懂得方式去解释。
当即,回到家里,我用手机搜索出三个高空抛物的宣传片,自己先看了一遍,发现其中有两个是布丁可以接受的,于是叫上她,还有妈妈,三个人一起看了宣传片。
有一则宣传片讲一个人吃了外卖,包装扔出窗外,砸中了一个老人入了医院,一个小学生报警,警察把扔外卖包装的人带走了。
看完后,妈妈不失时机地点评:你看,乱扔东西,砸着人,还会被警察带走。
为我们的证据做了第一条解释。
第二个宣传篇是动画形式的,指明一个鸡蛋从不同楼层扔下来,对人的危害,每个动画呈现的危害状态不一样,布丁看得一愣一愣的。25楼扔一个鸡蛋,能把人砸死。
视觉上的证据展示结束了。
接着我搜集了一篇高空抛物的漫画版文章,再次给她讲述一遍,像讲绘本一样。
绘本讲完,布丁已经陷入了沉思,然后幽幽地对我说:爸爸,明天你再和我讲一下这个图片,再给我看看那个视频好吗?
我问她:为什么你还想看呀?
她沉吟了半天,对我说:我还是不太明白,高空抛物到底有多严重。
看来证据解释还是不足啊。
我跟爱人商量,准备了第三招,现场做实验,第二天,在我们住的这栋楼,找了一个楼下是草地的空坪,分别在8楼,12楼,18楼,24楼扔四次石头,在草地里放上几个矿泉水瓶子,让爱人带着布丁在楼下观察,并提醒路人注意(这块空坪本来也没有人经过),我让爱人和布丁站在安全的地方,等石头落地再过来观察,我负责在楼上扔,有些石头砸在地面,有些砸在矿泉水瓶子上,这一次,布丁亲眼见到那一个个变形的矿泉水瓶子,和草地里一个个凹陷的坑,终于对着我们说:天啦,太可怕了,我以后再也不从楼上扔东西了。
从那以后,布丁再没有往楼下扔东西,她想观察东西从高空中下落,都是让我把她高高举在头上,扔下去,而且现在还会告诉同伴,往外扔东西的危害。
孩子探索世界,学习知识,最佳的方式不是讲道理,而是对道理的解释。我们通过视频,图片和亲眼所见的实验,让孩子明白探索世界没有错,但是需要注意一些行为的危害性。
学习的本质是思考,而思考的本质建立脑神经回路,父母想让孩子接受一个信息,别光讲道理,从各个角度展示证据,建立孩子的脑神经回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