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文,如果是哪位的下水文,我只能说,他连题都没审对。对2000年——2018年的那几处陈述,要谈这帮新世纪孩子的“继往”,2020年和2035年这两处陈述,真实是他们这代人长大成人后要肩负的“责任”,是他们为2035年也长到“18岁的一代人”的“开来”。合起来就是“继往开来”——“际遇和机缘”上一代人给他们开创的,“使命和挑战”是他们这一代人要承担的。把这个思路攥住了,打出主题——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继往开来,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我们承载着历史给予我们的成就与记忆,开创着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任务,并把成果交付与下一代。简化一下思路就是:2000年——2018年的大事记(属于我们一代的继往)——2020年和2035年的陈述(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任务☞开来)
没成年之前那十八年所领受的,是上一代人把那一堆那一块他们创造的历史给我们打下的底子,这个底子无论好坏,都交与了我们,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趁着创业的年龄,要实现两个目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也就是我们需要去创造自己的历史任务。注意☞是写给“2035年那一代18岁的人”,要写什么?就要把这个继往开来的意义说给他们听,让下一代也有这种准备和意识——每一代都有从上一代接受下来的历史成果,每一代都有为下一代开创新局面的使命。
课标1卷,“继往开来”这个意思绝对会在官方解读中出现,如果避“xx开来”的讳,也会提“承前启后”。不信就等着。
这道题,没有“继往开来”这四个字做底子,还扯什么范文,纯粹幼稚。大傻子年年有,还特么“诚然诚然”滴个没完没了,真会“诚然”了么?此文东拉西扯,貌似牛逼似的。急慌慌写下水文,不把作文题当题看待,抓住个语词就扯将开去,密密麻麻写一大片,试问,你审题么?
2018高考作文题小论2,“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这俩,自己不会畅想?自由发挥呗。“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是给的概念,按考生自己的理解,把内涵诠释下,然后指向对应的外延,不会?给你自由都看不见,所以,所谓空洞,是你大脑的空洞,文题不空洞。这跟叫你写《我的理想》有神马区别。政治是必须的,不要抵触,技术性在于,既表现出了政治性,又含着思维路数在里面。——不要只看弹孔多,要看到弹孔少。但是,这很难。
3,哪有那么容易看到的本质,那么容易的话,还都玩命加强弹孔多的地方干什么?审题也如此,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挂在嘴上,要真能“看见”。“为什么在者在而无不在?”——《形而上学导论》开篇劈头就问这个问题。这不就跟弹孔有直接关系么?“无”,才是被遮蔽的(回不来)“在”。本质绝不在现象下面,一定在别处。
如果要照顾到“统计学家”这四个字,然后得出个认识☞数据是在那的,但是,那得分谁看出真正的意义,数据是很会骗人的,不然也不会“力排众议”,得出☞获得真理性认识是困难的,它不只是获得的过程需要聪慧,更需要抵住俗见对你的压力和销蚀。考生如果能表述出“现象本质”这语词,并能围绕着谈些内容,就得二类高档分。
4,浙江卷☞“干在实处、灿烂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你就辨析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就得了——每个短语都是由一对概念构成,而且其中一个语词肯定是对另一个语词的限定——干,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而且要灿烂;勇要在潮头体现。所以,把这三个短语的关系辨析清楚就成了。“实处”“灿烂”“潮头”,这三个语词,要分别进行阐释,一定要揭示这三个语词的内涵意义,即使说,要明确到底什么才叫做“实处”“灿烂”“潮头”,记住一句话,大考,每个语词都是概念,概念里面就藏着知识。
5,最烂的就是江苏题(下面有图)。肯定又制造出一大堆哼哼唧唧的菜籽烂文,并且以为文采灿然。也对,跟这帮江苏名师装逼相匹配。本题,要把“语言”做宽泛的理解☞任何能传达信息的形式都要做“语言”去看待,并且要寻觅出信息中的意义。你的思路中,某种携带信息的“语言”与声带发声说出来的“话”的差距越大,还能寻觅出意义,你对这道题理解的越透彻,你要看不同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这句话,强调的是“打开”,怎么打开?比如文题里的“雕塑”,寻觅意义——雕塑是凝固的音乐,即,你得在雕塑这种语言表现形式里,看出音乐这种语言表现形式的意义出来。
———— 一个是石头做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坚硬雕塑,一个乐器发出的最抽象声音,这俩看似根本没什么联系,但是,雕塑与音乐却偏偏有关系,石头的雕塑偏偏打开了其本身有音乐的性质,这怎么说呢?“打开”么。怎么打开的?☞规律,比例,韵律,科学(数学的),多一分就不对,少一分也不对,在这高度,二者一致。“打开”,就是“打通”不同领域所发信息的可理解性,这种可理解性,是建立在一个共同标准上的一致性上的,也就是逻辑的那个“结构”的同质性,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两种不同语言的可理解性。
谁还就声带论声带,谁的思路就是“江苏菜籽呻吟派”。如不出所料,有的人急不可耐地开始写下水文,还在特么温情脉脉地扯“乡音”呢。
但是,这里说的“最烂”,不是指命题本身,题本身的技术很强,那是给上头看的,无论如何也得有水平,这个最烂,只是说顺应着江苏考生和老师,他们不考虑这个题能不能被审到位,只要撇开考题能满足呻吟,就行。
2018高考作文题小论更甚的是,江苏命题人试后分析命题,如下:
2018高考作文题小论作文命题,强调的是“语言打开世界”吧?他分析里,给倒过来了☞人类文明“建构”语言体系。试问,到底是语言为施动方去打开世界,还是语言是受动方,要被文明“建构”?所以,如果照他对命题的解读看,如果是他主持命题,原题语句就不应该那么表述。他自己解读与命题表述是冲突的。就说明他没懂什么叫“语言打开世界”。
不斟酌概念,感觉那么一小段话都能理解,都能说一通,那有啥啊,谁还看不懂么?然而,真理解了么?真就没错了?一较真,就会发现,好学生的聪明劲就是被这种貌似权威的世俗陋见给湮灭了。有孩子从“打开”理解,把“语言”作为创造世界的推手,你怎么办?
1,命题语句——“语言打开世界”☞原题表述的是“语言本体论”。人和整个世界的各类意义是“被说”出来的,人不是语言的主体。
2,解读语句——“语言基本功用出发……”☞“语言工具论”,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的工具。这种语言工具论,与“世界”(这个概念太模糊)和有形的雕塑,无形的音乐有什么关系?莫非用这种性质的语言,不是和其他人交际,是跟雕塑之类交际?解读语句与命题语句两扯着:一个是本体论,一个是工具论。
3,解读语句——“人类文明所建构(各种)的语言体系”☞讲的是文明不断进步与文化逐渐成型的逻辑先后关系,即文明构建起了文化,“语言体系”其实说的就是各种文化。这句解读,跟命题语句根本不搭调。一个是说语言创造(打开)世界,一个说文明形成文化(各种语言体系)。
6,上海,国际都市,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时间意识强,剥削程度高,这种环境下,给人的心理造成了巨大且持续的压力,所以,上海始终把考查点落在对人自身的沉思上,其目的落在对人的心灵进行安顿上,所以,借高考提供关于切身于人的话题,除了命题作用于考查对象之外,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不小,这是上海卷的传统。所以,命题方向一直很稳定。
上海卷的“被需要”,根本不是所谓需要和被需要之间的思辨,搞成☞我被需要,就是他人需要我;我的需要,也就是满足了他人的被需要,需要和被需要是辩证的,每个人既被需要又需要,被需要也是需要…………为此而大谈思辨,实质就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循环转圈,因为这种“思辨”,只是思维的一个环节而已。这道题要落在人的交往的“关系”概念上,人的属性是他的群体性,人在群体中生活,必体现群体内个体间的交往,交往发生,必建立起人与人的关系,关系的建立,是人在群体中确立自身位置的基础,确立和明确自身“位置”,懂得自身价值所在,进而能认识自己,使得自己心灵安顿。即,所谓能被需要,是你交往关系中的位置恰当,自身在群体中位置的确定,其前提是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因为被需要的领域越广,自身素养越强,群体中的“位置”越明确和不可替代,这是从一个角度建立起自身能被群体或他人需要的思路,意义落在人有不断探索、不断汲取经验、不断发展自身的价值层次上。
其次,群体中,总有能力不强,甚至自己无法让自己立命安身的那一部分人,他们也一样有着来自天然的“被需要”的渴望,也有要在社会群体中寻觅自身位置的欲求,那么,对于这样的人,社会和个人需要关注他们的欲求,不能忽略他们的也是作为人的社会存在的事实,那么,这个思路构成的意义便落在道德领域中。
“被需要”是人的天然属性,无论贵贱高低,只要在群体中,人就有“被需要”的原始动力,进而产生借助这种动力去确定自身在社会群体关系中自身位置的欲望,所以,“被需要”不是人由低级需求发展到高级追求后才能产生的需求,它与生俱来。
无论是第一个思路,还是第二个思路,都建立在人要在社会关系中确定自身位置的前提下,以此为基础,自身在社会交往形成的关系网中就有一个确定的“定在”。黑格尔的“定在”概念,讲的就是与其它“定在”形成了明确的“关系”之后的“定在”,即,“定在”在于关系;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也说:“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什么叫做“定在中的自由”?就是确定好了彼此关系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懂得自身与他人关系和彼此边界的自由,什么叫“发亮”?就是在这种明确的关系中建立起的自身价值。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这是什么意思?不安分的人,把他放到哪种关系和处境中,也不会安稳,因为他的心灵不得安顿,而这种不被安顿的状态就来自于“小人”与社会群体彼此关系认识不明确,所以,无论是“约”还是“乐”,加诸时间纬度后,他们表现出来的必是“不可处”。“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为什么“回也不改”?因为他已确定了自身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对于他来说,心灵是被他安顿好的,所以,他便可以超越时间而能“长处”任何处境中。“被需要”,强调的恰是彼此“关系的确定”,而使得自身在社会各种这样的确定关系中,自身价值被确定下来。如果想把审题推到底,那么,简化下思路:人有群体性属性☞我(或者他人)需要或者需要被需要☞建立明确群体内的关系☞群体间明确了彼此关系,就是自身价值确定(定在)☞找到了自身在社会之网中的位置☞这个位置的确定,其方法是,把自己的被需要建立在提升自身能力,使他人需要的基础上;关注他人的“被需要”欲求☞意义是:价值层次或道德领域☞在关系中认清了自己位置☞使得自身不迷茫,不焦虑☞安顿心灵。
7,天津卷,对于“器”的四个引导性语句很不错,关键看考生能找到非常准确对应的四个例子。天津卷考的是例子,例子举的准,并能加以多多少少的阐释,就说明你懂了。谁说举例子不重要?你会发现,天津卷四个引导句,意思揭示得很清楚,但就是不给具体例子,那是在等考生。
8,课标3卷,强调的是“价值”问题,不同时代,价值定位不同。
初期发展阶段价值定位☞反思阶段价值定位☞谋划未来阶段价值定位。
阶段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发展初期,强调奋起直追,把与世界发展的差距补回来,所以,要强调时间、效率;反思阶段,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必将遭遇瓶颈,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矛盾,价值重心和定位转向环保,以克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向着未来进行谋划,永远谋划在当下,从当下起步,体现时不待我的进取精神和为后代、为民族勇于担当的气魄。这三个阶段,价值定位各不相同,但是,都贴近各自时代要求和特征,价值定位与时俱进,根据历史进程,因时因势调整价值取向,如果抱定一个价值不放手,不知道顺势顺时而动,就是刻舟求剑,害人害己。——本题要把“三阶段”赋予具体的意义,并加以解释。
9,半年前,就在作文群提出,今年绝对考记叙文。咋样,北京卷来了吧?那意思告诉你——白开水式的议论文命题,你如果写不好,老老实实给我写记叙文去,要的是你把最司空见惯的文题议论出精彩出来,那叫能力,如若不然,别论。
要审题,要抓概念词,要分析给出的语句关系,要寻觅意义,考题不是提供个广大舞台,由着你任性跳舞的由头,看不出文题边界,抓不准语句关系和概念意蕴的作文,就是群魔乱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