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人在婴儿时期不会说话,哭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之一,大多数时候他们哭是想表达自己饿了,妈妈听到孩子哭了,第一反应就是给他们喂奶,所以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放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是说,人要会善于或者敢于表达自己的愿望,别人才会给予。
如果看过我前一篇文章《一位港漂的工作自述》就知道,其实我在第四部分四项改进中,第一项就提到在工作中要学会出声。这里的“出声”就是指要会“哭”,那是不是说我们随时随地,任何情况下,只要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就要“哭闹”呢?恐怕不能,我一同事就是前车之鉴。
近日,听说我一同事已离职,虽说她来我们学校才一年,但平日工作偶有接触,内心还是有些许不舍的,但不想只在这里停留了一年,就又一次投奔其他学校。她因平日里喜欢哭诉自己教学工作的困难,处理学生问题的辛苦,日常压力之大,刚开始得到不少同事帮忙,告诉她该如何去做。校长也念在她是新老师,帮其减轻工作,但不想减轻工作所得来的时间,她并未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日后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处理各种教学工作和学生问题。久而久之,同事不太愿搭理她,毕竟大家都很忙。就在不久之前,她受到了家长的投诉。在香港,投诉大于天,校长非常紧张有家长投诉(有机会写写香港的投诉机制),找她处理此事,其实不会处理非常正常,多问问校长多寻求其他人帮助。而对于这位投诉的家长,你先了解情况,再安抚,最后好好解释嘛?她并不是先回复这位家长亲自发来的邮件,而是直接打电话过去质问,人家抛出稍微专业的问题,又答不出来,所以事情就这么变大了。当她再哭诉时,已无人愿意帮她,毕竟她已提前预支了别人对她的善意和理解。
思考的秋田犬?这件事情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在职场上,真的是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在职场上,会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会“哭”证明你会去表达你目前的状况,因而得到别人的重视。无论在什么样的企业、公司,有时甚至是一个小部门,资源都是有限的,员工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而这个时候,会哭的员工或是说那些善于表达自己的员工更有可能获得更多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把本职工作做好了,领导自然会关注到自己,即使我们什么也没说,他们也应该给我们提供充足的资源。但却不然,领导并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关注到每个员工需要什么支持和资源。所以,当工作受到阻碍时,会哭的员工以更有效更有逻辑的方式表达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传达给他人,毋庸置疑的是,他们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关注与支持,晋升和发展的机会也会更大。
是不是会哭就一定有奶吃呢?这可不一定。
我觉得这主要有两个因素决定。
第一,你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妈”?一个公司在刚刚起步时,资源十分紧张和有限,你这个时候哭着闹着要资源,是没有啥作用的。你想想:这个妈都没有奶,你哭也是无济于事的。有人说,没事,还有奶粉。奶粉可就是资源啊,需要花钱去买的。
第二,”哭“要学会看场合。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通过哭来解决的,我们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工作中如果不看场合地时常哭闹,周围的人会对你表示反感。一旦哭闹成为你解决任何问题的方式,你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你认为一哭就有“奶”,而别人认为你除了会哭,其他什么也不会,对你置之不理,没有人会再重视你的“哭”。
会“哭”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但不代表你可以滥用,用好它,锦上添花;用不好,你便是孤家寡人,没人喜欢和你共处。所以没事的时候,还是多修炼修炼自己的内功,也就是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力提升了,你再适时的哭一哭,说不定“好机会”就来了!
哈哈哈,我喜欢这张图片!
网友评论
小建议:举例是为下面的文章铺垫,个人认为可以简洁明了一些或许会更好,否则或许繁琐会有种主次不分,喧宾夺主之感哦!
我个人认为:职场中的“哭”,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抱怨,为了突出自己做的事情比较多,比较重要;另外一种就是做出了贡献,业绩,要求邀功。
单纯的从视角而言,我觉得你这里的哭是属于前者。这种是职场大忌。
文章而言,描述你前同事那段,定位和人物刻画还有点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