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丧尸片火了。
大家都在找它的资源。
一位父亲,战五渣,即将变僵尸。
一个襁褓中嗷嗷啼哭的女婴。
“后末日”时代的生存竞赛。
不用激情动作,没有血浆喷溅。
48小时倒计时,他竭尽全力为女儿寻找生的希望。
《负重前行》
Cargo
网飞出品,澳大利亚电影。
潮爷马丁·弗瑞曼独挑大梁。
要说这部电影,就必须从它的前身聊起:2013年的同名小短片《Cargo》。
说是小短片,能有多小?
7分钟的篇幅(包括片尾字幕);6名演员(包括一名婴儿);零对白(呃,就是......零对白)。
效果怎么样?煽泪无数,哭到你服。
推荐给大家哭一哭@117
(以下文字包含短片剧透以及长片部分剧透,请慎用)
丧尸围城,妻子刚刚撒手人寰,就剩下丈夫和一个婴儿。
距安全区只有8公里。
他手中没有大杀四方的武器,而身后孩子的哭声,也将吸引丧尸的围攻。
最重要的,受到感染的父亲,将在3小时内变异成丧尸……
8公里,3小时,甚至没时间哀悼。
换做是你,你怎么办?
视频在下面,建议泪点低的提前准备纸巾——
| 时长:7分03秒 |
微电影《负重前行》_腾讯视频
无言的短片,还有看完无言(感动得目瞪口呆)的观众。
大家为它起了另一个名:
父爱无僵。
作为时长只有7分钟的短片,它的铺陈太精炼,结尾的重头戏更是让人震撼:
父亲将尸变后的自己,变作移动的“永动机”,背着女儿一步步走到安全区。
而他“执行计划”的过程,只用寥寥几笔,与其说是省略,倒不如说是在刻意隐藏。
这个结尾之所以震撼,是因为它的过程和细节都是由我们自己脑补的。这使得父亲牺牲形象陡然高大无比。
在见证牺牲之后,泪点又一次击中观众——
人们掀开了孩子的衣服,看到了父亲为孩子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我的名字是萝西
隐忍、厚重,成为父爱的最好诠释。
题材、结构相互成全,实在是太可遇不可求的一部短片。
短片《负重前行》在2013年澳大利亚短片电影节一鸣惊人,并在Youtube收获了极高的口碑与热度。
这样一来,翻拍电影的计划就提上日程。
遇到短片翻拍电影,观众或投机的创作者只会有两个问题:
1、从7分钟到100分钟,应该扩充些什么内容?
2、既然结局已知,如何保证原有的冲击力?
这样,可就不光是填充时间那么简单了。
已经有了“果”,而真正合格的翻拍者,只有一个动作能保证效果:
扎实地做好“因”。
短片可以只给出一个答案,而电影必须变成寻找答案的过程。
选择题,变成了论证题。
就拿父亲安迪的角色来说。
他必须让你一步步看见,俗人变为英雄的过程。
如何接受残酷现实?如何做出选择?动摇吗?恐惧吗?
人性与兽性如何斗争,甚至转化?
答题人需要在更大的表演空间内,做出更好的表现才行。
好在,他够水准——马丁·弗瑞曼(Martin Freeman)。
尽管潮爷再三反对贴在身上的“喜剧人”标签,他也很难摆脱自己喜剧感十足的小人物气质。
如果角色难得精明一回,嘴角眉梢间也总带着“早告诉你了”的得意劲儿。
《美队3:内战》而更多时候,略带笨拙、紧张局促的人物才是他的拿手好戏。
《神探夏洛克》《霍比特人》《冰血暴》所以,如果是一般娱乐向的丧尸片,他很适合演个黄金配角——至死都在衬托主角的英雄气质。
但《负重前行》不是。
本片需要的主角,不需要聪明,不需要能打,只要做好“一个小男人”。
因为小男人的起点够小,最后转变的跨度才够大。
从他的无助、窘迫、局促、怀疑……到信念的一步步建立。
所有情绪的起伏,都在他收敛的表达中,入木三分。
例如——
当他确认妻子被丧尸咬伤,先故作镇定,像一个必须尽快解决问题的老公那样,帮妻子处理伤口。
一想到即将失去妻子的事实,他又情绪失控(仅仅不到一秒)——他躲避妻子探寻的目光,骂着“该死”,掩鼻欲哭。
但很快,他知道这不是时候。
于是他开始掩饰,没话找话地问询伤势,也借机稳定自己的情绪。
-可以吗?没事吧?
在“不舍妻子”与“保护孩子周全”之间挣扎。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小设计还不够说明演技(尽管他完成得十分出色)。
那下面这一段,没有动作,也能表现出情绪的暗流汹涌。
当路上遭遇的孩子图米对他说出自己父亲死去的心结,此刻的潮叔,都是微表情:
沉默、停顿一下,瞳孔微颤,然后转过头去。
看得出,他本想点头安慰,又怕恻隐之心控制不好,反过来影响了孩子,进而影响后面的路上跋涉。
想安抚,被打动,又迅速调整自己变理智……这一层层情绪的变化,戏都在眼睛里。
在从短片扩展成电影所拉开的表演空间中,马丁·弗瑞曼做出了精彩的补全。
表演得好,这只是完成了一半。
而另一半就必须依靠新的情节、将故事的丰满血肉填塞完整。
最大的变动,是电影取消了“安全区”的设定,安迪需要在生命的最后48小时,为女儿萝西找到可靠的归宿。
悬念变大了。
原本一个单纯牺牲的故事,变成了父女一段公路式的末日求生。
尽管网上不少言论认为,相较于短片,电影显得冗长拖沓。
但Sir不觉得。
因为相比短片的一击即中,电影才更细致地探讨了人性的各个侧面。
它用求生之路上遇到的每个人,促成了人性的一点点改变、进化。
最后,连安迪自己都有两重斗争(人性与兽性)。
终于在生命最后48小时的那一刻,他用死亡完成了蜕变。
让这个负重前行的人——
从短片中出人意料的“不得已”,变成了更加深邃的“我想过,我愿意”。
好的,下面。
让我们来数数究竟有哪些人,促进了安迪的进化:
爱塔
安迪在妻子死后,接触到的第一个陌生人。
爱塔阿姨曾是老师,学生大多是当地土著少年。她如今独自一人,留守在医院旁的学校。
在电影里,她仅短暂出现了5分钟不到。
安迪和女儿在学校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大早便离开。
期间,爱塔为安迪做了什么?
包扎伤口、提供一晚的床位、给他换了一身干净衣服、离别前让他去找曾经的学生图米。
乍一看,好像没啥用。
实际上,导演早已偷偷在镜头中埋下了一小段故事。
要记住,安迪的目标,是寻找一个可以保护女儿的“下家”。
爱塔也曾是候选人之一,她的气质,带有一种成熟与谨慎——初次见面,爱塔一眼就看出安迪被感染。
但她没嫌弃。在确认离安迪变异还有一段时间后,她和蔼地帮忙包扎伤口,提供床位。
第一印象,这个阿姨谨慎、善良,安迪心动了。
夜里,他在含着奶嘴的女儿耳边嘀咕:
嘿女儿,你咋想的,我们喜欢这阿姨吗?
嗯,我想我们(应该)喜欢她。
镜头一切,安迪抱着女儿来到爱塔门外。
可房间里爱塔的两个小动作,让安迪有点发怵——
吃药、摘假发。
她裸露的脑袋上,还有一条巨大伤疤。
于是,安迪迅速转过头,背景声中,观众能听到爱塔在房间里干呕的声音。
安迪望了一眼天空,希望破灭。
这里Sir要提一句之前的台词。
影片开头,安迪独自冒险找到食物后,兴奋地亲吻老婆。
然后带着些许炫耀的语气,和老婆一唱一和:
Man!(男子汉)
Woman!(配美女)
这当然首先是夫妻间的调侃情趣。
但也看得出,安迪有直男倾向,他觉得保护家庭的人,最好是男子汉。
于是冷静思考后,安迪放弃了对爱塔的期待——
女人、年老、患病。
这是丧尸围城的末日,不是讲政治正确的时候。
安迪只能放弃她,寻找一个更健康、更强壮的下家。
维克
出场地点,军事基地,安迪被军装丧尸包围。
“嘭”,一枪爆头,丧尸倒地。
这是维克送给安迪的见面礼。
当时的维克是需要安迪的,因为一个天然气罐压在他身上。当然,安迪也需要维克的卡车。
二人达成协议,合作脱离险境。
但维克这个人有点怪。
给出车钥匙前,维克忍不住威胁安迪:
你别(他妈)耍我
军事基地、枪、脏话。
二号候选人维克,出场自带硬汉BGM。
强硬、健康、男人。
安迪觉得自己运气不错,在生命最后时刻,居然想什么来什么——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当然是女儿最需要的。
于是,安迪选择在深夜把女儿留下,结果自己。
萝伦
尽管……在结果自己之前,他已经发现维克越来越不对劲。
此人崇尚暴力,欺善怕恶,甚至,贪财害命(他会拿活人为饵,为自己牟利)。
就在安迪犹豫自尽之时,第二个女人出现了。
年轻、貌美、健康……
好像是维克的老婆,好像又不是。
你看。
维克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从外面搜回来的珍珠项链给她戴上。
而萝伦转头第一件事,就是摘下它,看都不看就扔进盆里。
下一个细节,更让人疑惑。
安迪发现,这个女人总是一副警惕的眼神,对他也欲言又止。
但闲聊时,她也不小心泄露了一点自己的秘密:
安迪:男人一定都很爱你
萝伦:曾经有个人很爱我
曾经?哪个人?
看得出,她也是一个“负重”之人。
她和维克的关系,Sir就不剧透了。
但Sir可以告诉你,当真相大白后,安迪放弃了让维克保护女儿的想法。
为什么?
因为他再一次调整了自己的底线。
即便是末日,也一定要把女儿交托给善良之人。
可萝伦也是女人,安迪凭什么信任她?
就凭一句台词,这女人不一般。
安迪和维克出去搜寻物资时,萝伦在家帮忙照看孩子。
无意间,她发现了孩子身上沾上了特殊的黄色液体。
……那是被感染的人才会分泌的。
于是,当安迪回到家,她没直接揭穿,却选择了简短的暗示:
我帮她洗过澡了
你知我知,心知肚明。
萝伦的出场时间,同样不多。
但导演通过几个动作,几句台词,就把她塑造得足够立体。
心思缜密,忍辱负重。
当然,因为不能剧透的原因,她仍然不是最后的交付者。
河岸一家四口
连角色名都没有,全片仅出现过两次。
但每一次出现,都对安迪有重大意义。
第一次,还住在船上的安迪经过河岸,见过这一家。
表面上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安迪离老远还给人家打招呼。
谁知……
对方老爸不给脸,直接亮出手枪。
此时影片刚开场,还没有任何丧尸出现。
但一个两岸对峙的动作,瞬间让气氛紧绷。
尽管,对方是好人坏人很难说,但安迪对这家人始终念念不忘。
走投无路时,他突然想到了他们。
候选人三号。
千辛万苦找到这家人之后,他们已经面目全非。
看到安迪,他第一个动作,还是掏枪。
但这一次,是彻底的绝望——
听着,我有六发子弹
若你变成行尸,我把最后两颗留给你
留意手环,他也被感染了。
六发子弹,我们一家四口,一共四发。
剩下的两发,送给你。
安迪再次犹豫了——
最后的希望,居然……是让他放弃希望?!
至此,每一个“小”人物的出现,都让这位父亲不断滑入深渊,价值观产生左右摆动。
当初告别妻子后独自上路的勇气,终于摇摇欲坠。
这就点题了,本片那个关键的字,也是短片没有的关键字——
重。
当你看懂了父亲一路以来一次次的选择与否定,才能真正感知到结尾时,他肩上所承载的所有重量。
还有一些戏份更重的“大”人物,比如土著女生图米,Sir更想留给你看电影时,自己体会。
不过,有一个“重要人物”,即使你看完电影也可能忽略,不如就这里说说吧。
她贯穿全片,只有两句台词。
你还不一定能注意到。
萝西
对,就是安迪肩上的这个小可爱。
堪称丧尸片届最乖婴儿。
以往丧尸片,总会因为孩子的哭声引来僵尸、陷入险境……
俗。
可在《负重前行》中,小萝西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岁月静好。
含着奶嘴,闻着妈妈的香水,瞪着大大的眼睛。
萌化了屏幕前多少叔叔阿姨!
电影中最让Sir感动的一幕,同样因为她。
是的,她只有两句台词。
第一句,是她刚学会的:“妈咪。”
撒尿尿了,喊妈咪;被丧尸吓到,喊妈咪;爸爸走开了,还是喊妈咪……
第一次说别的话,就在安迪拿着手枪犹豫时。
这傻爸爸坐那干啥呢?干脆叫他一声好了。
女儿好像感知到了什么,远远地,把那两个字笨拙地喊了出来——
“爸……爸爸。”
这是戏剧性,但同样也是水到渠成的巧合。
为什么萝西先学会叫妈妈?
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妈妈在她身边,换尿布,叫起床……
爸爸当然也爱萝西,但男人嘛,总有些距离。
再往后,这位老爸已经又当爹又当妈。
在悲剧中,爸爸的角色成长了,丰满了。
也正是因为这声“爸”,让安迪放弃与女儿吞枪自尽的念头。
短片故事的结尾,孩子肚子上写着:
“我的名字叫萝西。”
那是父亲最后留给孩子的“遗产”,向之后照顾她的人,强调她的身份与尊严。
而在电影里,父亲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并不一样:
“谢谢。”
这次,父亲不再怀疑别人,他感激收留女儿的人。
他感激生命中所有的“重”,让他最终找到了善良的人性方向。
甚至,他还在感谢女儿。这一路不是女儿,他终将成为无法救赎的灵魂。
而那时,是人是兽已经没什么分别——或者是丧尸,或者是如维克一般自私自利的“健康人”。
所以你看,好的“因”做扎实了,居然也能结出很不一样的“果”。
当然,Sir也想听听你们的想法,好电影就该被讨论。
马上戳小程序,留下你的感想。
最后,说点《负重前行》的题外话。
其实,像“负重前行”的故事,仅仅是父与子的关系,在电影中也早被讲述过无数次。
甚至也诞生了无数类型,剑戟片、文艺片、亲情片……以及类型与类型的拼贴,比如这次的“丧尸”加“亲情”。
《带子雄狼》《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美丽人生》《钢的琴》而这一次翻拍,几乎是难度最高的一次“重复”。因为短片很新,故事雷同度极高。
但《负重前行》还是做到了。
电影,本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故事。
很多“内行人”会说:
“现在哪还有什么新故事?人类所有的社会关系,早就被推演过无数次,故事早就讲完了。”
“……吗?”
只有肤浅、懒惰、短视的创作者,答案才是:
“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
有点尬啊,感觉不适合。虽然知道了一些大概的剧情,强忍眼泪,甚至不觉得感动,但最后那一段是真哭了。bgm也很厉害。
在孩子的一生中,母亲通常占据着更多的时间,父亲仿佛存在感很低。但他是父亲,是撑起一个家的脊柱,他的爱,是保护着母亲与孩子的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