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少年多年阅读《明史》并根据正史记载,优选可记之人之事再传之,可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矣。
一日于金陵苦楝斋标注列传,本欲越过列传第184,主要是传首第一人张璁七试不第,心生厌恶。谁知该传主张璁呼唤随园少年,少留片刻,并请香茶,谓听他讲完再走不迟。这一说,盛情难却,姑妄听之。不听则已,一听还真有茅塞顿开之感。
下面是张璁自述,当中也有随园少年偶尔插话,列位稍安勿躁,慢慢听之。
余受知于嘉靖帝主要是廷议“大礼”一事。
当时世宗朱厚熜刚刚即位,杨廷和为首辅,礼部议定嘉靖帝尊孝宗为皇考。称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皇叔考,称自己的母亲为皇叔母,自称侄皇帝,另立崇仁王为皇子。
他们的主要依据是汉代光武帝也没有尊自己的生父南顿君为皇父。北宋濮王也是如此。
余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上疏,说明观点,反对杨廷和。主要依据是:
第一,嘉靖帝是孝宗的侄子,武宗的堂弟,孝宗已经让武宗承嗣皇位十六年,父子关系很清楚。假如把嘉靖帝认作孝宗儿子,那么孝宗就有两个儿子。这不合常理。
第二,中国的礼仪从来没有让儿子改成侄子的先例,儿子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母亲为叔母。
第三,礼不可能从天而降、从地而生,说到底无非还是人情。撇开人情谈所谓礼仪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第四,嘉靖帝的情况,与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完全不是一回事。汉哀帝和宋英宗已经预先把汉成帝(定陶王)和宋仁宗(濮王)养育于宫中,预定为世子。而嘉靖帝是因为武宗暴病身亡,按照明代法律“兄终弟及”以及张皇太后懿旨决定继承大统的。也就是继承大统,而不是承嗣。
第五,汉代的事例出于王莽之意,宋代故事基本也是王莽故事的延续。所以主张濮王故事的司马光受到后人诟病也不意外。
第六,武宗遗诏仅仅说“兴献王长子”,并没有提及所谓为人后的意思。
如果按照礼部和杨廷和的既定方案,就意味着孝宗有两个儿子,而兴献王就绝后了。古代出嗣和入嗣,没有说出嗣方绝后,只是出嗣方作为入嗣方的子孙,身兼二职而已。
余的奏折一上去,嘉靖帝大喜过望,说:“此论一出,我们父子关系可以保住了!”急忙发下去吩咐大臣讨论实行。
但是大臣们大为惊骇,交相攻击余。礼部坚持不改。
嘉靖帝母亲兴献王妃刚走到北京通县,听说朝廷争执不下,就不肯进城。嘉靖帝伤心地哭了,意欲避位回到藩属国。
余继续呈上《大礼或问》,嘉靖帝如获至宝,立即以此反驳礼部所议。
礼部不得已,合议尊崇孝宗为皇考,兴献王为“本生父兴献帝”。“大礼”之事告一段落。
余因为与杨廷和观点对立,被流放至南京为刑部主事。
没有想到,嘉靖三年正月,桂萼再次上疏,嘉靖帝怦然心动。
礼部虽然换了汪俊做尚书,但是立场仍未改变。
余得知桂萼所持观点与余基本一致,余再次上疏。
余这次上疏中心意思是坚持上次的观点不变,并着重指出,官员们屈服于权臣,不听皇帝之言,导致皇帝不能尽到为人子的情分,致皇帝于不孝地位,今天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皇与不皇,而是考与不考。他们名义上是为皇帝和礼法,实际上是保禄固位。
嘉靖帝大喜,立即下诏余与桂萼来京议事。在途中余和桂萼提出去除“本生父母”之称。嘉靖帝大为欣赏。余和桂萼并条陈七事。大臣恐惧,恨之入骨,意欲扑杀余和桂萼,我们吓得不敢上朝。
嘉靖帝不顾大臣反对,特授我们二人翰林学士。我们力辞不受,并当面辩论指出大臣观点错误。给事御史李学曾、吉棠认为:“张璁、桂萼曲意奉承,必定诛杀,而皇帝竟然还任命为学士,连累圣德。”嘉靖帝下学曾、吉棠昭狱。刑部尚书赵鑑要依法处理张璁、桂萼。嘉靖帝认为赵鑑朋党,必须当廷对质。余和桂萼面上十三事,当廷舌战群臣。群臣伏阙哭诉,当廷打死十七人。流放数十人。
嘉靖帝当年九月采用余和桂萼所议定称号。从此嘉靖帝特别眷顾余和桂萼矣。但是大臣们恨之入骨。
嘉靖四年,《大礼集成》完成,晋升余詹事兼翰林学士。以后每每议及世庙神道、庙乐、武舞等礼节,一定会咨询老夫后再作决定。老夫委曲求全,嘉靖帝更加欢喜。
老夫日渐信用,大学士费宏大不愤,暗中打压,老夫与桂萼联手反击。并假装回乡扫墓,意思想退休了,来试探一下嘉靖帝。谁知嘉靖帝晋升老夫为兵部右侍郎。大臣们交章弹劾老夫,但是嘉靖帝根本不听,不久晋升兵部左侍郎。老夫继续反攻费宏,第二年因王邦奇案,费宏、石珤一起罢官。
吏部郎中彭泽比较浮躁,并攻击老夫。老夫向嘉靖帝诉苦说:“老臣与大臣们对抗四五年了,举朝攻击我的奏疏上百件,《大礼全书》成,他们会更加猛烈攻击我。我想退休算了。”礼部和吏部都缺尚书,乔宇、杨旦等皆觊觎这一肥缺。老夫进言他们都是杨廷和的党羽。结果他们全部歇菜。
老夫嫉恨大臣,昼思夜想报复他们。正好山西巡抚马録审理李福达谋反案,牵连武定侯郭勋,法司已经定案。郭勋原来救过老夫的命,老夫这一次也要舍命相救,于是向嘉靖帝进言,帮助郭勋翻案,说大臣们是借口“大礼”案报复郭勋。结果嘉靖帝任命老夫掌都察院,桂萼掌刑部,方献夫掌大理寺。三法司全部掌握在我们手里!于是复审,把郭勋案彻底翻过来,乘机打击异己者。马録被流放,好多人遭殃。
嘉靖帝还以为老夫能干,便殿召见,慰劳有加,赏赐二品文官服,三代封诰。京察废黜二十三人。老夫掌握都察院又废黜十二人。并上宪纲七条,钳束言官御史,让他们规规矩矩听我的话。
嘉靖六年冬,官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离老夫考中进士不过六年功夫。
随园少年说:不简单呢,连续七年没有考取,现在翻本了。
张璁继续说:你不提前面的事,差点忘记告诉你,老夫当年没有考上,正德十六年(1521)考取进士已经四十七岁了,是一个老进士了。御史萧鸣凤懂得占星术,他看过老夫面相说:三载成进士,三载当大贵。不是被他言中了吗?哈哈!
当时杨一清虽然是首辅,翟銮也是内阁成员,但是没有老夫得宠,嘉靖帝专门让我密封奏事,并亲赐银章两枚,一枚叫做“忠良贞一”,一枚叫做“绳愆弼违”。这个待遇也只有仁宗朱高炽时期杨士奇享受过吧!
老夫被任命为学士,翰林院很多人耻与为伍,好像不共戴天似的。老夫得志后,被我贬黜二十二人,翰林院几乎人去楼空矣。这就叫做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嘉靖七年,嘉靖帝上朝,看见老夫和桂萼处于兵部尚书李承勋之下,很不舒服。于是手谕加我们二人太子太保。不久嫌小,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明伦大典》成,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老夫也有过分的时候,杨一清再次担任首辅,老夫和桂萼有功。但是杨一清始终位于我们之上,聂能弹劾老夫,老夫必欲置之死地。杨一清意思从轻处理。老夫斥为奸人匹夫。杨一清刺探老夫隐私。嘉靖帝得知说张璁自夸其能,恃宠不让,实在可叹。老夫听到这一消息,吓出一身冷汗。给事中陆粲继续弹劾老夫。嘉靖帝大悟,免除老夫一切职务。
谁知就在老夫准备回老家永嘉,刚刚走到天津,霍韬帮老夫讲话,杨一清被免职,召回老夫担任首辅!这是嘉靖八年的事情。
礼仪乐器基本听从老夫,夏言进入礼部,请分祀天地,分建东、西二郊等事。奏折必定等老夫仲裁。即使嘉靖帝已经同意的事情,老夫也不一定全听。
嘉靖十年二月,老夫嫌名字招人恨,请赐名,嘉靖帝乃赐名孚敬,字茂恭。并御书四个大字。
夏言怙宠忤逆老夫,老夫嫉恨未发。后指示其他人陷害夏言。御史弹劾老夫。嘉靖帝暗示老夫退休。老夫大为惭愧离去。但是不久又被召回。
此时夏言已经提拔礼部尚书,权力更大,李时、翟銮、方献夫在内阁,老夫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可以为所欲为了。
八月彗星不断出现,大臣认为权臣擅权。都给事中魏良弼弹劾老夫是奸臣。老夫请求退休。给事中继续交章弹劾老夫。十二年,嘉靖帝允许退休。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嘉靖十八年张孚敬去世。
随园少年曰:纵观张璁一生,他遇事果断,不避嫌怨,遇到明主还是能够进忠言的。嘉靖帝意欲指控自己外公张延龄谋反,张璁及时救援,指出:“张延龄不过是一个守财奴,谋反是不可能的。”嘉靖帝数次追问,张璁始终如一。但是嘉靖帝始终没有释放张延龄。
张璁为官清廉,痛恨贪官污吏,一时间行贿受贿杜绝。但是他刚愎自用,心狠手辣,报复心极强,即使善类也照杀不误。他党同伐异,凡是议“大礼”的反对派一概加以打击流放,绝不饶恕。
嘉靖帝始终感激张璁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眷顾尤深,每次称呼“少师罗山”而不直呼其名。特赐谥号文忠,赠太师。颇享哀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