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串喷香,啤酒奉上,晚风习习里,一面淌汗淋漓一面朵颐豪饮,是中国城市的夏夜里随处可见的快意图景。
上到人均消费以千为计的高级餐厅,下到街边一个烤炉一把扇子就能支起来的苍蝇摊子,你都能从一股熟悉的焦香气息中,嗅出国人对于烧烤的无上热情。
就连 B 站试水拍的第一部美食纪录片,也是用“人生一串”作为主题,在烟火缭绕的烧烤店里,用牛肉串羊肉串烤茄子烤蚕蛹烤生蚝烤韭菜烤土豆烤豆皮……探讨这种民间美食所承载的味觉记忆与市井传奇,看完以后只想说,明明烧烤摊才是中国人的深夜食堂啊!
从肉食狂欢到暗黑料理
谁是你心目中的烧烤届一番
有关烧烤届一番是谁这个问题,恐怕能争上一天一夜不罢休。
如果说肉食者们是脂肪和热量的狂热教徒,那么素食者们就是蔬菜和豆制品的虔诚信众,一旁还有海鲜以及充满暗黑气质的各类食材虎视眈眈,烧烤届的 C 位撕番,可能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答案。
比如有人偏爱浓汁猛烤的牛羊肉小串,经过充分腌制的牛肉被高温瞬间锁住肉汁,外层酥脆里层鲜嫩,一口下去能咂摸出五六种不同的味觉体验,食客们通常一点就是一两百起跳。
有人就喜欢原始粗犷的天然烤法,就像深居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罗布人一样,从树上掰几根红柳枝,串上现宰的大块罗布羊肉,就地火烤,一把粗盐,至简的做法却往往有最高级的风味。
还有人就喜欢口味清淡的蔬菜在经过油盐葱蒜的洗礼后,在清爽感与脂肪感之间达成的那种微妙平衡。
比如《人生一串》中茄子妹特制的烤茄子,用肉质肥厚的宜昌本地茄为底,上铺一层独门熬制的油爆蒜蓉,最后的点睛之笔是一颗融到茄子和蒜蓉里的鸡蛋,这样的茄子,说比肉好吃都不为过。
在各类论坛关于蔬菜一番花落谁家的讨论中,口感在爽脆和绵密之间来回摇摆的烤土豆,带有菌类特有香气又名 see you tomorrow 的烤金针菇,以及烧烤过后异味消失令人好感倍增的烤韭菜,都是番位榜上的常客。
除此之外,还有咬下去纤维感满满的笋系列和放在桌上就可以假装这顿很健康的绿叶菜系列,以及你永远不知道“整个烤”和“粒粒烤”哪个才是政治正确的玉米系列。
当然,如果你以为国人烧烤的智慧只有这些,那就大错特错了。烧烤者的想象力是没有边界的,一切可食用物质组成的生物 / 非生物都可以被架到烤炉上成为盘中餐,不论是虫子的哪个时期还是动物的哪个器官(以下高能预警!非战斗人员请撤离!
《人生一串》中就描述了烧烤中“被疼爱的蛾子的一生”:从幼虫到蚕蛹再到成虫,没有不能被拿去烧烤的,上图就是被拔掉翅膀串上串的蛾子,据说外酥里嫩,我猜可能有鸡肉味。
想吃嘎嘣脆的,《人生一串》里存在感颇高的烤猪眼睛可以提供给你,胶原物质负责鲜香爆浆,晶状体和角膜负责提供嚼出“嘎吱嘎吱”。据说刺激程度是爆浆牛丸的一百倍,一旦爱上就欲罢不能。
为什么有烟火气的纪录片
反而会让观众更加喜欢
有关《人生一串》的评价里,出现频度最高的词,就是“烟火气”。
说起来,《人生一串》其实并不算一部特别精致的美食记录片,有些镜头甚至显得十分粗粝,但它能在一众模仿“舌尖”的纪录片中杀出重围,拿到豆瓣8.9 / B 站9.8的高分,这与它的接地气的选题和充满烟火气的素材不无关系。
在这部纪录片里,你很少能够看到衣香鬓影富丽堂皇的高档餐厅,更多的拍摄场景是在貌不惊人的路边摊和深居城市腹地的夜市,让你甚至有一种在看自家楼下烧烤摊的错觉。
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也并非那些拿奖无数荣誉傍身的大厨,而是你我身边平平凡凡的烧烤摊主。透过镜头的折射,你能够看到一家再普通不过的烧烤店,对自己的原料和做法都会有着独一套的讲究与坚持。
这些极具生活化的场景,是剥离掉高度滤镜后对食物与食客状态的真实呈现。
人们之所以看到这些镜头会引发强烈的共情,正是因为这些镜头中所呈现出的食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曾经真正闻过香味,尝过滋味,在烟熏火燎的环境里和一众好友举杯畅饮时大快朵颐的食物,所以纵然隔着屏幕,我们一样看到就会口舌生津。
反观如今很多以美食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不论是“舌尖”系列走红后的系列模仿之作,还是将日本韩国现成模式生搬硬套的嫁接之作,食物在其中都更像是一个会冒热气的蜡质模型,美则美矣,但无法引起人的食欲,反而更像是一个装点屏幕的道具。
就比如开播前得到极高关注的中国版《深夜食堂》,在播出后却十分令人失望,因为那完全是一个南橘北枳与旧酒换新瓶的尴尬模仿,不是能够令中国观众们感同身受的吃食记忆。
相比之下,一开始就表示“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井人生,一日不过三餐六尺,人生只是手中一串”的《人生一串》显得真诚许多,毕竟那些真正发生着中国故事的烧烤摊,才是大多数人真正深夜饥肠辘辘时会想到去打牙祭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