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好多地方,尝过好多美食,贵的,便宜的,大饭店的,路边脏摊的,确一直想念一碗饸烙面,当时五毛钱一碗的饸烙面。
出生于晋南,涓涓的汾河水滋养了一片肥沃的土地,也形成了一方独特的饮食习惯。不管走到哪里,山西人对面的情怀总是无法割舍。
在北京好多年了,去过不少的山西面食馆,总感觉,所有的东西离开了养成习惯的区域,总有一种寄人篱下,入乡随俗的态度,慢慢的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就像我在老家喝的羊汤,在北京一直喝不出那种厚重的感觉。
对于面食文化没啥研究,经常会看到关于山西,陕西哪里的面食比较好吃的话题,就像老人常说,吃饭永远是别人家的好吃,孩子永远是自己家的好看一样,吃啥顺口,啥就好,争执没必要。
我心中一直怀念的饸烙面,就是这样,我不管你别处几块,几十块钱的价格,我就认准了那个味道。
想念那碗五毛钱的饸烙面上高中时,九几年,学校外面好多的小饭馆,基本都是早晨是饸烙面,茶叶蛋。一碗饸烙面五毛,一个茶叶蛋五毛,一块钱足够吃饱。店家会提前把饸烙面煮好,稍微带点黄色,放在一个木头盘子里,谁想吃,然后抓一把面,放在提前煮好的汤里面,稍微热一热,用两根长长的木头筷子,把面挑到碗里,再用勺子加点汤,随手抓点切好的韭菜,炸豆腐,再用小勺来一点炸好的碎蒜,放几个拇指大小的素丸子,就是一碗面了。先喝一口汤,再就点小咸菜,来个茶叶蛋,再吃一口筋道爽滑的面条,边吃边喝,热热乎乎,别提多舒服了。加个茶叶蛋的,基本属于中配,要是高配的话,再来个煮好的香肠,不过,一般情况下,高配版的是有点费钱的。
店家的汤,是提前熬好的。注重质量的店家,会用猪骨头熬汤,几十斤的桶,放上三两根猪骨头,那也比只使用酱油醋调出来的汤好喝多了。我每次去吃的时候,都会让店家多放点油炸的蒜,细碎、干脆的几粒油炸蒜飘在上面,看得见的几滴油星,会让我胃口大开,尤其是油炸蒜,一定要现放现吃,一丁点,咬在嘴里,香气弥漫整个口腔。
想念那碗五毛钱的饸烙面后来吃过好多的饸烙面,有的是用饸烙床直接支在一口大锅上面,吃多少,压多少,直接下锅。这样的面条是白色的,一直觉得没有黄色的面条好吃。黄色的饸烙面加了盐和碱面,所谓的“碱是骨头盐是筋”,所以能筋道爽滑。碰见这样白色的饸烙面多了,慢慢的对饸烙面失去了兴趣,但是,心中的想念却丝毫不减。
后来,去亲戚家,霍州市,吃了一次饸烙面,于是,多年的念想重新拾起来了。霍州的饸烙面,也是小时候吃过的那种做法,只是里面加了提前煮熟晾好的绿豆芽和白萝卜丝,在筋道的面条外,又增加了干脆,清新的味道,更是让人欲罢不能。每次去吃,都是嫌自己饭量小。每次回老家,总是迫不及待的想去吃一次。
有一次,一个在北京打工的朋友跟我聊天,想在北京开个早餐店,我第一时间就想让他卖饸烙面。吃惯了包子油条豆腐脑,还能丰富早餐品种,当然,也有一点小小的私心杂念。
我在百度查询过几次,北京哪里有卖饸烙面的,也曾经开车,坐地铁,不嫌远,不嫌烦的跑过几次,终究没有找到老家吃的那个感觉,终究没有寻见那个略带黄色的饸烙面。
看来,那个五毛钱一碗的饸烙面,只能一直的留存在记忆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