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成绩总在90-95之间游荡,究其出错的地方,大多是马虎了,粗心大意了。为此我也多多少少有点着急,经常提醒他要认真点,仔细点,做完题要认真检查。期末考试前也把一道道之前的错题带他复习了一遍。但最后的成绩还是93。
虽然大家都说才一年级,看不出个啥,尤其是男孩子,后劲大得很。但身边这些相识的小朋友成绩都比他高。我心里虽没有太着急,但也不免有一丝丝担忧。
然而今天继续读这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当读到“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这一部分之时,看到作者通篇对儿童马虎现象的客观解读与正确观点,让我内心极其认同,完全刷新了我之前的对这件事的认识与看法。
作者说:
儿童的“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记自己也曾经幼小过,就不应该忘记自己也曾马虎过,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到底是严苛的责难让我们立即变得细致,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完善?
这个设问真是问得太好了,这样设身处地地去想想,换位思考,答案便不得而知了。
作者还从心理学角度和日常经验角度为我们分析:
心理学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精细程度和熟练程度有关,粗糙和失误是万事开始阶段的必然,只有经历失误,并在失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越做越精准。
这就可以看出儿子的数学老师是很懂教育的一位老师,她就一再强调其实没有“粗心”一说,所谓那些粗心的地方,都是因为不熟练导致的。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并非苛责孩子,而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反复体验,并且帮助他把相关的部分反复练习,让他熟练起来。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所以他认为,儿童写作业,做错也是一种作业设计要素。
由此看来,完全接纳孩子作业、考试的出错有多重要。
功课学习更是件需要精细处理的事,需要动用智力、兴趣、毅力和情感等共同协作完成,单一的“认真”不存在,也不可能完成这样复杂的事件。
我之前老批评孩子“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认真”,看来我也是肤浅了,想让孩子真正做到“认真”,家长最需要做的是想办法激发他的兴趣,助力他增强持续的毅力,提升亲子关系,帮助他加强他对学科乃至学科老师的喜爱程度。
儿童由于年幼和背景知识不足,各种过失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要环境正常,孩子会慢慢成熟起来,越做越好。
这在孩子幼小时候各个成长阶段,都可以得到方方面面的验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纳,就是助力,就是等待。
习惯的培养如果不是首先基于接纳,而是首先急于改造,损害几乎是必然的。
孩子如果总因为马虎而被苛责,他就会有如下调整:
正视儿童的马虎现象~19这样看来甚至都有点可怕,如果家长强化了对孩子马虎的评价,甚至经常由此苛责孩子,的确与“门板治罗锅”的简单粗暴导致负面后果没有什么不同。
那么,对刚上一年级的我家娃娃,关于粗心的说辞,我要就此打住,我只需默默地帮助他把那些出错的点反复练习熟悉起来,然后在他一次次螺旋式的进步中,给予及时而恰当的鼓励,即可。
可不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是理解的问题,接纳的问题,然后才是培养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