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文史钩沉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解读《亲见虚老真功夫方知机辩不是禅》

解读《亲见虚老真功夫方知机辩不是禅》

作者: 刘法欣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11:36 被阅读150次

    解读《亲见虚老真功夫 方知机辩不是禅》

    解读《亲见虚老真功夫方知机辩不是禅》

    《亲见虚老真功夫方知机辩不是禅》                    作者:戒尘法师

    来源:《虚云和尚全集》

    十五光绪二十七年秋,法忍老人有赴终南之举。先命月霞法师去营办道场,余(戒尘法师)与复成上座随侍月公往终南。

    适有虚云上座在山结茅自居,因与之相谈禅理,口若悬河,机语不让。

    虚曰:“汝此强辩,阎罗老子未放你在,孽镜台前不怕人多口!须知古时人障轻,可重见处,不问功夫。故六祖云: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今之人习染深厚,知见多端;纵有一知半解,皆识心边事。须从真实功夫朴实用去,一日彻底掀翻,从死中得活,方为真实受用。纵得小小受用,生死之际,依然不能作主。纵悟门已入,智不入微,道难胜习,舍报之际,必为业牵。须以绵密功夫,坐断微细妄想,历境验心,不随境转,一旦悬崖撒手,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方为自在人。此亦不过是小歇场,还有后事在。”

    余曰:“我亦亲近德公、修公、大老、赤山来,自谓道契无生,更有谁耶?”

    虚曰:“汝所谓道契无生者,作么生契耶?”

    余曰:“若人识得心原无念,则知生自妄生,灭自妄灭,生灭灭尽处,自契无生。”

    虚曰:“此是古人的,如何是你的无生?”

    余无语。

    虚曰:“汝乃学语之流,口头禅而已,只骗瞎眼汉。不信你我同坐一时,始见真实功夫。”

    虚一坐七日,余则妄念波腾,加以八识田中有漏种子发现,到此全不得力,半日亦坐不住,自愧向来所学之禅不济事。

    待其起定而问之曰:“汝在定中,为有知耶?为无知耶?若有知者,不名为定;若言无知,自是枯定,所谓死水不藏龙。”

    虚曰:“须知禅宗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悟心地。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静。以疑情不断故,不是无知;以无妄想故,不是有知。又虽无妄想之知,乃至针杪堕地皆知之,但以疑情力故,不起分别;虽不分别,以有疑情不断故,不是枯定;虽不是枯定,乃是功用路途中事,非为究竟。又此七日,只是觉得一弹指顷;一落分别,便起定也。须以此疑情,疑至极处,一日因缘时至,打破疑团,摩着自家鼻孔,方为道契无生。”

    余闻此,十分钦仰,因与为友,同作联袂偈一首。虚兄言:“孤身游世兄弟无,暗悲独自向外驰。”余和曰:“禅兄若欲有此念,相结莲友睹吾师。”

    同住茅蓬年余。一日,自念根钝,如专修此道,不能发明心地,生死到来,又随他去,况诸佛法门无量,未知余与何法特有因缘?且法门虽多,而中土学者,略分禅、教、律、净、密五宗。即严净佛堂,忏悔三日,用纸写禅、教、律、净、密五阄,请虚兄为证盟,跪在佛前三拈,皆是净阄。当时自谓我今专学参禅,如何偏得净阄,尚不以为然。

    是年山中请月公法师讲《楞严》,余与虚兄皆在座听讲。一日,虚兄复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力赞念佛宗旨。余与之辩驳曰:“《楞严》宗旨,文殊只选观音耳根圆通,如何偏赞念佛,岂不违背经义乎?”彼此相辩者数日。月公闻之,呵止乃已。

    听经毕,回茅蓬,因受风寒,昼卧床中,梦一同道者西归,为之念佛,继念《往生咒》数百遍,及至念醒,犹念不歇,见茅蓬忽然渐大,至十余丈,房中物件亦随之变大,金光夺目。余当时只有念咒之心,未起分别。因念久疲极,动念翻身,则金光不现,茅蓬亦自复原。即起身坐,念数百遍,而金光亦不复现,唯病魔从此顿愈。即以此事告虚兄,虚曰:“汝与净宗有缘。”余亦不以为然。盖此时尚未深信净土宗故也。

            问:“与之相谈禅理,口若悬河,机语不让。”看来戒尘法师也不是等闲之辈,虚云和尚好像从开始就知道他没有见性,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在见性的人面前,彼人是否见性,见地在哪个层面,所见是学习思考来的,还是他自己的真见地?心里会跟明镜一样,清清楚楚。相反,没有见性的人测度见性的人,却永远看不明白。

            问:见性与功夫到底哪个重要?虚云和尚好像认为对现代人来说,功夫要比见性重要。

            答:佛法是应病之药,教人则贵在对机。虚云这番话是针对粘着禅语知见的人讲的,反过来,如果来人耽于打坐做功夫,他就会说磨砖不可成镜,打坐焉能成佛的道理了。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眼前这个戒尘法师就是个典型,虚云自然清楚。

            问:“此亦不过是小歇场,还有后事在。”什么意思?

          答:刹那锲入空性,明白自性自心,是谓小歇场;明心见性是真正修行的开始,所谓悟后起修。起修,即是后事。悟后不修,如同未悟。

            问:“若人识得心原无念,则知生自妄生,灭自妄灭,生灭灭尽处,自契无生。”好像也不错。

            答:“人识得”与他有什么关系?若真识得心原无念,哪里来那么多废话?

            问:“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静。”这个真疑,也叫疑情,是怎么回事?

            答:疑情就是人很想弄明白的那个心情、情状,有个成语叫“胸中有块垒”,描述那个情状比较贴切。

            比如戒尘法师的“在定有知还是无知”?在自己没有亲身体验彻底明白前,心中应该似有一物。如果别人给个答案,此物就没有了,这个不是真疑,如果此物仍然拂之不去,心中除了要搞明白这个,再想不起其他事,才可称为疑情。像戒尘法师 ,问前问后则都没有真疑,当然也就没有真疑可破,没有破疑后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虚云的解释,徒增其见闻罢了。

            问:虚云所说“孤身游世兄弟无,暗悲独自向外驰。”什么意思?

            答:他自幼没有兄弟姊妹,独苗一根,年少时便偷偷出家求佛。表面上说的是自己身世履历,实际上是说,我们的心原本是不二的、圆满的,可悲的是不明就里,向外驰求。

            戒尘法师哪里懂得,很识趣似得接上“禅兄若欲有此念,相结莲友睹吾师”,恰似南辕北辙,驴唇不对马嘴。

            问:虚云和尚为什么说戒尘法师与净宗有缘?

            答:戒尘法师知见太多,粘着诸相,不肯反观,于禅宗很难成就。“相结莲友睹吾师”,从这有法可求,有佛可见的知见也可以看出来。

            引导他走净宗路线,放下那些百无一用的禅语知见,一心念佛,得个净土境界,免得轮回之苦,也不枉出家一场。虚云和尚慈悲。

            问:戒尘法师为什么看到茅棚变大等现象?

            答:都是幻化。梦见道友西归,实是风寒之气消散;半睡半醒状态中,看到茅棚变大,实是身心清净放松;金光夺目,实是肺气充盈。这法师身体素质不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亲见虚老真功夫方知机辩不是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ig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