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学习
学习有三个境界,初段学习=学+复习,那是我们学生时代的事儿。
中段的学习=学+习练,那是长大进入社会,发现懂得那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自己人生的时候,才知道“学”不一定是重点,但是习练一定是重点。
学和习两个事儿缺了任何一个都不行,只有学那么成为了书呆子,只有习容易走弯路,而且光做不思考容易变成莽夫。
最高级的学习=学+习+复盘,那是更高的境界,把学习这件事形成一个小循环,然后不断的在自己身上重复,像复利一样滚起来,每一次学习的小循环都能有效的成长一点点,最后终究会变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三个境界里,从最初的停留在纸上,到最后形成一个小循环不断实践于自己的人生,最关键的是中间那一步,那就是把知识,和实践去靠拢。
怎么靠拢呢?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单纯说实践两个字还是停留在表面上,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落到实处的实践。
所以知识和问题的相互靠拢,才是激活你大脑里那些惰性知识,让它们变成能力的方法。
而相互靠拢,你可以先从问题去找答案,到处查资料,问大神,从而通过解决问题获得属于自己的活性知识。
你也可以通过知识去寻找问题,有了知识的积累以后,尝试去这个领域解决一些问题,解决完以后,你大脑里的知识就盘活了。
2、关于自信
自信分两种,虽然都是自信,但是来源不一样。
一种是普遍的自信,来自于富裕,物质上的富裕,或者精神上的富裕。
一种是有限的自信,来自于贫穷,来自于精神和知识上的贫穷。
而这两类自信也很神奇,富带来的自信让富者愈富,穷带来的自信却让穷者愈穷。
富者愈富我们可以理解,因为自信能让你获得更好的气质,更大胆的决策,自然也挺高了有被合作的概率。
但是穷者愈穷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为什么穷会带来自信。
没错,其实这就是著名的邓宁克鲁格图心里效应,也是前一段时间网上传的很火的那张图——关于愚昧之巅和绝望之谷,最后攀爬开悟之峰那张,大部分人的开悟之路,都是从被人踢下愚昧之巅开始的。
青蛙因为在井底,掌握的信息很有限,所以觉得自己无所不知,觉得自己超级自信。
那是因为信息的贫穷,导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自拔,在愚昧之巅,却以为自己在月亮之上。
而智者的自信反而带着一种谦卑,他一方面知道这个世界太大,太复杂,自己掌握的很有限,而另一方面也同样能理智的认识到这个世界大部分其他人都在愚昧之巅,所以谦卑中隐隐带着一种优越感。
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大部分人其实是因为穷而自信,却总是以为自己是真的很富有。
3、关于制度
也许从小好人坏人的故事看的太多,特别是几十年前的电视剧,里面好人坏人太明显了——听背景音乐就行了。
好人好到底,坏人坏到最后一集,这隐隐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只要我们确定了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接下来事儿就省多了,对好人好,对坏人坏就行了。
一个人日常浸润在什么类型的信息里,往往能推测出这个人大致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也能推测出他的认知平均在什么水平。
好人和坏人的潜移默化影响不可谓不深,就像韩剧对于中国女性爱情观的改造一样,好坏的非黑即白的定义也已经刻进了我们的认知习惯里。
但是世界呀,真的复杂,好人和坏人从来不绝对,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选择——此时此刻,你选择做好人?还是做坏人?
不仅是好人和坏人这种本来定义就不明确的词无法区分,还有外向内向这种性格,勤奋和懒惰这种态度,负责和随性这种职场素养,这些其实都是选择。
一个人只有倾向性,而没有绝对的黑和白,内向的人在特定的场合可以很会聊,负责任的人在某些场合也会非常的散漫,更不用说勤奋和懒惰这种态度问题了。
所以关注一个人内在是好是坏,关注这个人以前做的事情,其实只有参考的意义,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行。
因为就算你知道了对方的那一次决策的结果,你是否真的了解了对方当时所处的情境?如果你进入那个情境,你是如何做选择呢?
而且就算你和他选的不一样,也不一定意味着对方就不如你,也许当时还有一些潜意识的暗示连他自己也没有察觉呢?
所以,我们其实没有任何机会,甚至理由去judge一个人。
而且,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从来不是所谓的人性,或者本性,而是你是否考虑到了环境,考虑到了制度。
环境和制度,才是你需要去了解的,去改变的,去引导他人变成他更好的样子的正确方法。
只是我们懒而已,获得经济学和进化论,让我们懒的去改变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