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第18篇微子第07章】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杨伯峻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给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一行,把情况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说:“是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到了他家,他已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洁身自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义务,至于天下太平的理想,早就知道行不通了。”
【钱穆译文】子路从行,落后了,遇见一老者,杖头担着一竹器,在路行走。子路问道:“你见我的先生吗?”老者说:“我四体来不及勤劳,五榖来不及分辨,那是你的先生呀!”走往田中,把杖插地,俯下身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立在一旁。老者止子路勿前行,留到家中过夜。杀一鸡,做些黍饭,请子路,又叫他两个儿子来和子路见面。明天一早,子路告辞,见到孔子,把昨日事告诉了。先生说:“这是一个隐者呀!”命子路再回去见他。子路到他家,人已出门了。子路和他二子说:“一个人不出仕,是不义的呀。长幼之节不可废,君臣之义又如何可废呢?为要清洁己身,把人类大伦乱了。君子所以要出仕,也只是尽他的义务罢了。至于道之不能行,他也早已知之了。”
【李泽厚译文】子路跟随孔子,落在后面。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锄草工具。子路问道:“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是你的老师?”放下拐杖,便去锄草。子路拱手站着。老人留子路回家过夜,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并介绍会见了他的两个儿子。第二天,子路继续赶路,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隐土。”要子路再回去找他。子路到了,老人却已走开了。于路说:“不去做官,是没有道理的。长幼的秩序既然不能废弃,君臣的关系又怎能废弃呢?为了使自己一身干净,却破坏了重要的社会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履行义务;但道义行不通,我们早就知道了。”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子路随行但落在了后面,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
子路问道:“您看见夫子了吗?”
老人说:“(你这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是‘夫子’?”
拄着他的拐杖开始除草,子路(知他不想谈论老师就)拱手恭敬地站立着。(老人)止子路(让其)过宿,(是晚)杀鸡煮黍款待他,(并让子路)见了他的两个子女。
第二天,子路离开(老人的家,跟上孔子)把经过告诉(孔子)。
孔子说:“隐者呀。”
(孔子)让子路返回,(老人)看见他到来,即走开了。
子路(对着老人背影)说:“不出仕为官(这行为)是不合理宜的。长幼的礼仪,不可以废弃;君臣的理义,怎么就废弃了呢?想洁身自好,但却悖乱了大伦常。君子出仕为官哪,(是)践行那(君臣之)义(而已),道的无法推行,早已经知道的了。”
【游梦僧意译】子路随(孔子出)行但掉队落单了,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
子路问(老人)道:“您看见夫子了吗?”
老人说:“(你这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是‘夫子’?(有梨子,有桃子,有麦子,老夫从耕几十年,就没听说过有‘夫子’这等果子!)”
拄着他的拐杖开始除草,(不再理会子路)。子路(知他不想谈论老师孔子就)拱手恭敬地站立着。(老人)止子路(让其)过宿,(当晚)杀鸡煮黍来款待他,(并让子路)见了他的两个子女。
第二天,子路离开(老人的家,跟上孔子)把经过告诉(孔子)。
孔子说:“隐者呀。”
(孔子)让子路返回,(老人)看见他到来(就知道他是受孔子所使,来讲大道理和劝人出仕的),即转身离开(,不想与之对话)。
子路(对着老人背影)说:“不出仕为官(这行为)是不合理宜的。(您既然知道)长幼的礼仪,不可以废弃;君臣的理义,怎么就废弃了呢?想洁身自好,但却悖乱了大伦常(,您这样做,是取小节而舍大义,于礼不合)。君子出仕为官哪,(是)践行那(君臣之)义(而已,并非只固执于推行道),道的无法推行,(其实)早已经知道的了。”
【详解】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怕你先怕米贵”,这标题好奇怪(无厘头),但却能最贴切地形容老人的心情。
“怕你先怕米贵”什么意思?懂粤语的一看便知(秒懂),不懂的,看完文章也就懂了,读经典,顺便学一下粤语,一举两得,多好!
前文咱解读第一天的事,领略了老人的机智,咱继续解读第二天的事,重点解读子路嘟哝的话。
明日:第二天。
子路行以告:子路离开(跟上孔子并把经过)告知(他)。
孔子为何一口咬定老人就是一个隐者呢?纵观《论语》,隐者们对孔子的看法是一致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的傻子,固执的人。周流游说意欲推行王道、恢复周礼,那纯粹是愚蠢的行为,故他们都不欲与之为伍,连谈都不想谈起他。所以,孔子听闻老人以“人之夫子”故意曲解成“果之夫子”,即断定他是不想理会自己的隐者了。
咱先解决一下断句错误问题:
通行版断句——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本僧之断句——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古文行文讲求精简,“使子路返”足矣,没必要再加“见之”,孔子让子路“返”,如果不是为了见老人,难不成让他回去偷鸡?加了“见之”反而重复累赘,画蛇添足。
孔子使子路反,什么都没交待,但是要干什么,他们都懂,读《论语》的也懂,老人也更懂,所以《论语》就省略不写了——不是叫他再回去吃鸡,而是回去讲大道理,劝隐者出仕。
老人看到子路去而复返,心已了然,知道子路所来为何——绝对不是“食过返寻味”(嘴谗想再吃鸡),而是回来耍嘴皮子功夫的。
老人连谈都不愿意谈起孔子,自然更不愿意听子路啰里巴嗦、劝他出仕的话了,这是《论语》中,所有隐者的一贯作风。所以,此章老人的反应就是“见之至,则行矣”——看到子路回来,像避瘟神一样,掉头就走。
老人避走子路的势头,绝对可用粤语的“怕你先怕米贵”来形容。(“先”是“才”的意思,惧怕你比惧怕米价变贵更多!)
通行的解读,几个动词对应的主语,就搞错了,以致于解读错误。如古代的如朱熹何晏,近代的如杨钱李三老,他们都搞错,本僧是非常震惊的。
“使子路反”的主语是孔子,而“见之至,则行矣”的主语则是老人,只有一个“之”是指代子路的。而绝非如历代大师所理解的:“使子路反见之”主语是孔子,“至”的主语是子路,而只有“行”的主语是老人。
反:通“返”,返回。
使子路反:(孔子)让子路返回。
之:指示代词,他。这里指子路。
至:到达,到来。战国·荀子·《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行:走,走开。
见之至,则行矣——(老人)看到他(子路)到来,就转身走开了。
历代解论者,因为这里断句断错了,把重要人物老人弄消失了,以致于子路最后说的话,成了“无主孤魂”,弄得子路像个疯子一样,自言自语。为了补这个漏洞,杨李两老解读成子路自言自语的嘟哝;而钱穆先生更搞笑,强行加戏,变成子路对老人的两个子女说的话。
本僧只想对钱老说:“一个演员完成的事,你弄成要两个演员来演,这钱花得冤枉哪!预算多也不是这样子乱花钱的啊!”
仕:《礼运》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本义“做官”,结合本章“君臣之义如之何”,可知“不仕无义”之“仕”就是“出仕做官”的意思。
无:亡失,失去。《说文解字》:无,亡也。
义: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
无义:(道德和行为)不合宜。
一字往往多义,要了解其实际意思,得结合上下文解读,方能探知其所指。
结合本章,紧随“不仕无义”而来的,是由“长幼之节”而及“君臣之义”。明显是由实际的长幼关系,而言及更高一级的“长幼”关系——君臣关系。由“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而引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即“人之常伦不可废”,而引出“君臣之大伦也不可废”的结论。
为什么有这样的推论,《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家如国,子如臣,君似父。是故,子孝父,臣亦应忠君。由此,君子之义,即“所宜”,乃出仕也。
综上所述,本章“义”即“宜”。用现在的话来说,本章的“义”就是“责任感”,内者表现为自我约束的责任感,外者则表现为服务于民的社会责任感。
君子不仕,则失义,于道失宜。“长幼之节”不可废,“君臣之义”亦不可亡失。君子出仕,践行君臣之义,以尽“孝悌”之义:一则“行孝”于君,再者“悌爱”于民,就是履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不仕无义:不出仕为官(这行为)是不合理宜的。
面对转身离去的老人,子路开宗明义,首先向丈人申明:“不仕无义”,即“不出仕为官这行为是不合宜的”。
你子路说“不仕无义”,那你要说出理由依据啊。子路后面说的,就是理由依据。
节:礼节,礼仪。春秋·管仲·《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废:本义:房子倾倒。房子倾倒则被废弃,故引申为“废弃;废除”。《孟子·梁惠王上》:“然则废衅钟与?”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长幼的礼仪,不可以废弃。
如之何:怎么;为什么。《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其:用于句中,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如之何其废之:怎么就废弃了呢?
“如之何其……”这种疑问句式,《论语》里有不少,如:“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11先进篇22】)、“如之何其彻也?”(【12颜渊篇09】)、“如之何其可及也?”(【19子张篇25】)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君臣的理义,怎么就废弃了呢?
子路说:“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这是摆事实,就是摆老人留宿他并杀鸡款待他这事。老人表现出来的,就是尚知“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然后通过老人留宿并款待他这个“不废长幼之节”的行为,扩而大之,言及君臣之义。依礼制,君就是父,就是长;民就是臣,就是幼。幼要孝长,扩而大之,臣要忠君。
子路是反问的方式,表达:您知道留宿并款待我,就是因为知道长幼之节不可废弃。那君臣之义怎么就废弃了呢?
大伦: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想(以此)洁身自好但却悖乱了大伦常。
用白话来翻译子路的话就是:“不出来做官是不合理义的。您既然知道长幼的礼节,不可以废弃;那君臣的理义,您怎么就废弃了呢?您这样做,是想洁身自好,但却悖乱了大伦常,最终是取小节而舍大义,您觉得,这合适吗!”
子路点评完老人,后面开始点评老师孔子出仕的原因。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出仕为官哪,(是)践行那(君臣之)义(而已)。注,“而已”是根据后面的话推出的。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大道的无法推行,已经知道的了。
子路的意思是说:“孔子这些君子们出来做官,只不过是践行君臣之义而已,并非只固执于推行道。实际上,道无法推行于世这事,早已经知道了。”
由《论语》此章可知,不懂孔子的,除了隐者之外,连自己的弟子子路都是持怀疑态度的。
此话怎讲?如果真如子路所说的:“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话,孔子出仕仅仅只是为了践行君臣之义,而不是意欲推行大道于天下,那么孔子在鲁国为官即可践行君臣之义了,又何必舍近求远而周游列国呢。
恰恰相反,孔子是坚信总有一方水土可以推行大道的,诸侯国不行,其他夷狄之地,也是有可能的。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见《论语》【05公冶长篇07】)
《史记·孔子世家》有记录:孔子与弟子被困于陈,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非兕非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也?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可见,孔子所推行的道是否能行于世,子路一直是持极度怀疑态度的。
所以,孔子感叹:“莫我知也夫!”是不无道理的,试想,连自己最亲近的弟子都不懂自己,就更别说其他人了。
咱简单再理一理子路的逻辑:先开宗明义,表明不出仕是不合理宜的;再说为什么不合理宜,且结合实际,指出老人是取小节而舍大义;最后申明君子出仕,不是固执于推行道,而是不弃君臣之大义。
此章存在《论语》的意义:隐者和子路的言行,表现的是孔子行道之天下的“人不与其和”。
从楚狂到长沮和桀溺,再到此章的丈人和子路,《论语》从“天不与其时、地不与其利、人不与其和”三个维度,来证明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把时人对孔子的不理解,与孔子坚定不移的努力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目的是为了突出孔子的伟大。可以说是《论语》编撰者们“故意为之”的,可惜千百年来,没人能理解到《论语》编撰先贤们的用心。
好,此章解读完毕,剧本就此理解透彻,咱开始拍小电影,哦,不不不。是拍短剧。
游导演说:“《论语》丈人章第二幕开拍。演老人的,先坐在木屋前面,嗯,抽点旱烟吧。等下演子路的走过来,你起身就快步走开。演子路的呢,就在后面对着背影大声地讲台词,生怕老人听不到一样。不能追上去,那显得太无礼,太没修养。”
丈人篇剧终!
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解论之<给坑害孔子的人>》系列文章。同时,欢迎在后面打赏支持,谢谢!
【第18篇微子第07章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游梦僧直译】子路随行但落在了后面,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
子路问道:“您看见夫子了吗?”
老人说:“(你这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是‘夫子’?”
拄着他的拐杖开始除草,子路(知他不想谈论老师就)拱手恭敬地站立着。(老人)止子路(让其)过宿,(是晚)杀鸡煮黍款待他,(并让子路)见了他的两个子女。
第二天,子路离开(老人的家,跟上孔子)把经过告诉(孔子)。
孔子说:“隐者呀。”
(孔子)让子路返回,(老人)看见他到来,即走开了。
子路(对着老人背影)说:“不出仕为官(这行为)是不合理宜的。长幼的礼仪,不可以废弃;君臣的理义,怎么就废弃了呢?想洁身自好,但却悖乱了大伦常。君子出仕为官哪,(是)践行那(君臣之)义(而已),道的无法推行,早已经知道的了。”
【游梦僧意译】子路随(孔子出)行但掉队落单了,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
子路问(老人)道:“您看见夫子了吗?”
老人说:“(你这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是‘夫子’?(有梨子,有桃子,有麦子,老夫从耕几十年,就没听说过有‘夫子’这等果子!)”
拄着他的拐杖开始除草,(不再理会子路)。子路(知他不想谈论老师孔子就)拱手恭敬地站立着。(老人)止子路(让其)过宿,(当晚)杀鸡煮黍来款待他,(并让子路)见了他的两个子女。
第二天,子路离开(老人的家,跟上孔子)把经过告诉(孔子)。
孔子说:“隐者呀。”
(孔子)让子路返回,(老人)看见他到来(就知道他是受孔子所使,来讲大道理和劝人出仕的),即转身离开(,不想与之对话)。
子路(对着老人背影)说:“不出仕为官(这行为)是不合理宜的。(您既然知道)长幼的礼仪,不可以废弃;君臣的理义,怎么就废弃了呢?想洁身自好,但却悖乱了大伦常(,您这样做,是取小节而舍大义,于礼不合)。君子出仕为官哪,(是)践行那(君臣之)义(而已,并非只固执于推行道),道的无法推行,(其实)早已经知道的了。”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