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诗经之二:《卷耳》

作者: f88eb41d8245 | 来源:发表于2019-05-21 23:01 被阅读1次

    诗经之美正是在于时间的距离。隔着遥远的时空,浅吟着朦胧的情绪,亦真亦幻。想要真切地抓住,终又遥不可及,枉自猜测与叹息。一则是经中古老的文字在精简之中又意蕴丰富,二则是诗中情感的表达在真挚之中又婉约曲折。每一篇诗都那么扑朔迷离,都有许多不同的解读。而无论哪种解读,一旦释译出来又都那么浅显苍白,美丽不再。读诗之快,正在于情与心契,而言莫能述。言说或可辩字之虚实,然终不能及情之微妙。

    《诗经·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岗,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01 卷耳是什么

    一、“卷耳”即“苍耳”说

    现行《汉语大词典》、袁愈等《诗经全译》、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一些通行的诗经读本,百度百科、古诗文网等均释为:“卷耳,又名苍耳。”

    苍耳,一年生草本。叶卵状三角形,长6~1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尖,基部浅心形至阔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其果实苍耳子呈纺锤彤或卵圆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全株有毒,果实为最。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二、“卷耳”非“苍耳”。

    近代许多学者对诗经重新考据,基本否定了苍耳说。主要有以下辩证。

    ①苍耳并不能食。古人常以野菜为食,诗经中的野菜多半是采回去吃的。

    ②苍耳非常普遍,枝叶较大,不可能采而“不盈顷筐”。

    ③唐陆德明《尔雅音义》云:“《诗》卷耳是也。本草作枲耳,云一名胡枲,一名地葵,一名葹,一名常思。陶注云:一名羊负来。昔中国无此物,言从外国逐羊毛中来也。《广雅》云:苓耳,苍耳、施、常枲、胡枲之类耳。”这里说苍耳是外国传入,应该是在秦汉以后,周时不可能有。

    ④苍耳可能是误传。《毛诗故训传》“卷耳,苓耳。”《尔雅.释草》“菤耳,苓耳。”这里苓耳,并不是苍耳,极可能是误写。

    三、“卷耳”是“地耳”说

    明方以智《通雅》卷四十一说:“或《诗》所采别是一草,如芝柏、地耳之类。”

    清牟应震《毛诗名物考》卷六则云:“卷耳,腐草所生也,状如木耳而小,淫雨后出,俗名草耳。”

    地耳又名地卷皮,地木耳,地衣等。属于藻类,生于雨后草木中,见阳则失水死亡。状若木耳,手感滑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四、趣说: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女子采的正是苍耳。因为她采回去是药用的,并不是吃的。紧接着,举出苍耳的药用价值,可以医治虺隤、玄黄、瘏及痡等。并说,正好和诗后面几章吻合,诗意一下子就豁然贯通了。哈,写这篇考证文章的是个中医。

    02 采采是什么意思?

     “采采”历来有两种解释:

    一、动词叠用,意为“采了又采”。

    《毛诗故训传》“采采,事采之也。”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言事采之者,言勤事采此菜也。”朱熹《诗集传》云:“非一采也。”

    目前常见,注释为“采了又采”。如古诗文网,《诗经原注》等。

    二、作形容词,意为“众多、茂盛”。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盛多之貌”。

    现代主要有以下辩证:

    ①在诗经原文中,两字叠用作动词的没有,作动词重复的用法是《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嵿。”

    ②诗经中“采采”两字叠用都是作形容词。如《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子,采采衣服。”《诗经·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我的看法:从诗的意境看,“采采”作茂盛讲更合理。若是作“采了又采”讲,即不断采择的意思,与后面“不盈顷筐”矛盾。“采采”作茂盛讲时,即卷耳虽多,却无心采择,所以“不盈顷筐”,就合乎情理了,也更合诗的意境。从另一角度说,心有所思时,就不可能“采了又采”,应该不自觉停止采择动作才对。

    03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的“嗟”

    “嗟”现在的通行注释是:语助词。或感叹词。

    那么,断句应为“嗟,我怀人。”这不符合诗经的句式结构。

    所以,“嗟”应该是作动词,读“嗟我怀人。”

    04 “嗟我怀人”的“我”与“寘彼周行”的“彼”

    一、“我”是采卷耳女自身。

    这时,该章主人公是采卷耳女,“置彼周行”的“彼”可以是筐,也可以是她思念的人。

    绝大多数学者也是持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对后三章有三种理解:一是女子想象的丈夫情景;二是真实的丈夫情景;三是女子自身的真实情景。

    二、“我”是采卷耳女嗟叹的男子。

    这时,主人公是男子。那么,采卷耳女就只能是男子的想象,想象他的心中人在采卷耳。“置彼周行”的“彼”是男子想象中心中人的筐。其他的解释都会出现“嗟我怀人”的“我”与“置彼周行”的“彼”的不协调。

    我的看法:根据诗经的国风写作的艺术特点,往往是先起兴,再抒情。那么,前两句应当作起兴,而不是本诗主人公。那么就应该是第二种理解。男主人公看见了路边的采卷耳女子而兴起思念,想象着自己的妻子也在采卷耳。只是这样理解,“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这两句又过于曲折,有强解之嫌。但却是最合诗意。

    05 “崔嵬、岗、砠”释义

    《毛传》“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砠,石山戴土曰砠。”

    《尔雅·释山》:“石戴土谓之崔嵬,土戴石谓之砠。”

    后人有谓两者相背,认为《毛传》写错。

    《十三经注疏》孙炎曰:“‘土山上有石者。’此及下,传云‘石山戴土曰砠’,与《尔雅》已反者,或传写误也。”

    两者实则一致。《尔雅.释山》中“戴”应作“戴于”讲。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山》曰:‘石戴土谓之崔嵬,土戴石谓之砠’,毛传云:‘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石山戴土曰砠’。二文互异而义则一。‘戴’者,增益也。《释山》谓用石戴于土上,毛谓土而戴之以石;《释山》谓用土戴于石上,毛谓石而戴之以土。”

    “岗”古同“冈”;《说文解字》“冈,山脊也。”

    06 全篇理解

    对于整篇诗的理解,主流的有三种:

    1、第一章是实写采卷耳女子兴起思念,后三章是这个女子的想象,她的丈夫也在思念她。

    2、第一章是实写采卷耳女子兴起思念,后三章是实写该女子的丈夫也在思念她。

    3、第一章是男子想象他的妻子在思念他,后三章是实写男子在思念他妻子。

    从诗中出现的“金罍”、“兕觥”、“仆”这些词汇看,诗中主人应该是贵族男子或女子,而贵族女子去采卷耳的可能性很低。故此,第三种理解是最合理的,而且也更符合诗经首章起兴的诗歌特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读诗经之二:《卷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xe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