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位老哥子,人耿直又有许多经历,可是他不说。
他有一段当兵的经历,如果有一天他说出来,再加上其他人已经写成的文字,定是那个即将远去的时代一段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文革时期的宣传画"那个时代,工农兵大显神威。我正在郭沫若的母校乐山一中读书,学校来了一大群隔壁"嘉乐造纸厂"的工人师傅。
他们都是生产一线的员工,有原料车间切草料的,有蒸煮车间倒碱水的,也有抄纸车间清洗毛布的。他们从紧张熟悉的岗位抽出来,进驻到我们学校,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每一个班级都有专门的师傅定点,甚至上课的时间,工人师傅也会站在教室走来走去,一方面监督老师讲课,怕老师带坏了学生,另一方面也是维护课堂秩序。
我认识的这位老哥,当兵去了京城,当然是根红苗正。被派去中央音乐学院,其工作职责一如"嘉乐造纸厂"的工人师傅。类似的事情,那个时候叫做,工农兵占领上层建筑。
老哥当兵占领上层建筑的这一段亲身经历,时不时在他的文章中会透露一点点,我还听他说,当时的旗手,万岁的内人曾经在京城的大会堂接见过他,这在当时是何等的荣耀和重要,老哥前程锦绣。
可惜后来城头变幻江城变故,老哥的那段时光一直深藏心底。他怕一旦见光就会导致祸端上门,走过路过这块土地七十年的他,深深了明这块土地上的暗河深潭。尽管老哥后来成了那段时间的牺牲品,他宁愿自己受委屈,即便成为那个岁月的陪葬。
老哥的内心十分不甘。随时都在自己的文章和诗歌创作中,把心底对这块土地的忧虑和大爱透露出来。
老哥有这个资本,因为他是一个有思想具有独立思考的人。
爷爷与小学生(小学生臂戴少先队三根杠)前几天,他写了一首诗,内容是说一个老朋友的孩子十三岁,上初中之前必须要去补课,还是引用他的文字:
"昨晚江边纳凉,老表告诉我,他十三岁的孙儿,选校在绵阳,这暑假补三科,九千元已交了,我说你这教师之家,一个正高一个副高,都补不了初中的课,实在是荒唐,他说老表啊,你真的是迂腐了,这不成文的规矩,你敢破吗?"
老哥先写了家有余粮的主,笔锋一转,又写他看到的打工族的孩子:
"这些日子,每天清晨我去江边,都要看看那一大群孩子,他们大多住的出租屋。这疫情(新冠病毒)已经半年多了,孩子们的爸妈,或是打工或是做小生意,越来越不好挣钱了。孩子们每天清晨,早早的就来这里排队,赶专车去郊外读书,昨晨我问这些娃娃,老师暑假补课吗?"补课费太吓人了,爸妈实在拿不出来啊!"都是这样回答我。"
老哥写到这里,思路一转,想起了自己的小学生时代:"你知道吗,老家的学校没有了。60年前我读书的学校,补课根本不收钱,可惜那样好的学校,早就变成了养猪场。"
老哥的担心忧虑我也有同感。
我有一个老战友,个人问题上几次离异,用他的话说:此生最大的不幸遭遇就是婚姻不幸。
年过半百,还有一个刚刚发蒙读小学的女儿。才进入实验小学读一年级,老师就找我战友谈心,说他的女儿活泼聪明,是颗好苗子,千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语重心长建议去几个课堂外的辅导班,语文要辅导,英语也要提前抓。
于是,按照老师的建议,战友的女儿放学不回家,又去另外两个地方补习,一直要到晚上七点左右,一天的学习才告一段落,听战友说,辅导班上,一大群孩子都是同一个学校的同学。
这几乎是当下所有孩子的生活方式。从钢琴、跳舞;从游泳到跆拳道;从画画到吟诗,父母对孩子充满了希望。
我一朋友是乐山肖坝的小学老师。她们班的学生家长,各行各业都有,有理发师傅,有卖豆腐脑、卖甜皮鸭的。家长们拼命挣钱也要把孩子送到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就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前程。
老师是高级职称,这样的教育方式,她心里也是没㡳。她说,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那么小就离开父母住进学校。都说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就是父母,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成长起来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后都不知道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子。老师的担心不无道理。
写到这里,就像是在说放羊的故事。说的是一个牧羊人每天赶着一群羊出栏去寻找丰茂的草地。可惜这是一个好吃懒做的牧羊人,他的心思不在羊的成长,他每天把羊群赶进一个荒凉的山谷,任由羊们在那玩闹,自己要么去赌钱,要么躺在石头上睡觉。长此以往,他的羊长得很瘦。
羊的主人有意见了,牧羊人说,那好办,你另外给我一份工资,我晩上再把羊带去有草的地方吃一顿。
今天我们的教育,表面上看是一张无微不致的网,有的一怀孕,还是胚胎便有早教,方方面面都想到了,这根起跑线也太早了。结果却不尽人意,小学生自杀率上升,中学生残忍体罚同学,大学生市侩到极致。
人们都在问,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其实每个家长早有答案,从小偏向自我,不讲诚信责任,缺少爱的教育,会给未来结出什么样的果?每一个人都不愿意输在起跑线上,每一个人的前方都是清华北大,哈佛牛津普林斯顿。我怎么看怎么都觉得这是一个老鼠会传销的局。
不久前看了一个纪录片,是腾讯公司弄的美食节目。有一节拍的是北欧挪威的一个小镇,这个镇上有一家人,祖祖辈辈都是做香肠的。他们家做的香肠满足了小镇人的口腹之欲,成为这个小镇上最有特色的美食,也是小镇人的骄傲。
影片讲述了一家几代人为了保存这份荣誉,坚持手工传统,讲究质量,精益求精,他们家的生活也由此变得十分美好。其中有一个镜头,爷爷和儿子、孙子坐在小镇广场,喝着啤酒,心满意足望着人们吃着他们家生产的香肠,幸福感爆棚。
一个普通的家庭做好普通的事情,让普通人充满了幸福感,这是我们当下缺少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