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学到一个新词“电子仓鼠”。
具体是指的就是个人收藏夹里有很多保存了但后面没看的截图、课程、网页链接、书籍等的人。
1
看到这个释义的瞬间,感觉自己有种被击中的感觉,这说的不就是我嘛。
当时保存时多是觉得说得挺好,挺有道理的,或者挺有趣的,或者当时听不太明白但以后学会了应该挺有用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8473/ef1844163f27bbbe.jpg)
说来惭愧,直到电脑或手机提示存储空间要不足了,才意识到存了太多的东西,但中间一直没再打开看过。
2
有人说会形成这样的原因有这样几个:
一是这些信息获取成本并不高。除了本来也要用的上网和电费,手机上简单操作几下即可获得。
二是囤积成本并不高。数字信息大部分单个所占的空间并不大。存起来并没有什么负担。
三是来自于渴望学习和进步的意识。看到优质资源就想要掌握拥有。相对于动脑学习,先存起来的成本更低。先存起来。这个动作在心理上一定程度也相当于开始学习了。
四是失去焦虑。和很多生活中喜欢囤积物资的人一样,走过不过不能错过。存下来成本也不高,万一后面要用,再找不到,不得后悔了。
3
信息太多,多到空间都满了也时间处理;就算中间看了,一看这么多信息,也赖得处理了。
有人管这个叫“信息过载”。
一种办法叫分类。就是存的时候就建立不同的文件夹,分门别类的整理好。这样后面寻找信息的时候,就比较方便,不用从头开始找起,不容易信息过载了。
当然也可能分类了,后面有机会打开了,也不想去再次学习。这就像叶公好龙。看似喜欢,实际只是看起来喜欢而已。
为了能真正掌握这些信息或者知识,能拿得起,放得下,还有一种办法叫建立思维导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8473/ba0739f8c3c5197b.jpg)
选择一个问题或者话题。这个话题或者问题必须是自己感兴趣的。根据自己已知的,逐渐画出一个框架。再遇到一些新的、自己筛选过的信息,可以融入已有的知识树当中。
根据新的信息对原框架进行修改或补充。然后让这个图像一颗树一样越长越大。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也会随之增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