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169050/c500588fac4fc506.jpg)
今天和同事聊起了“旅行”这个话题,我谈起了一直很想去欧洲,同事说,欧洲比较适合你们学美术的去吧。我停顿了几秒,心想其实不是的。我一直不认为旅行需要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更多的可能是个人兴趣喜好。当然,任何说走就走的旅行都得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突然想写一篇短文,表述下我的想法。
说起第一个让我有旅行冲动的地方,是湖南的凤凰。那是在好多年前,看完沈从文的《边城》之后产生的想法。于是一直想去看看翠翠生活的地方,看看凤凰这个城市,这个沈从文笔下清新的世外桃源。再想看看黄永玉成长的地方。后来好多年后,也忘了什么原因使这个计划一直搁浅。
人生第一次旅行,是大二那年跟系里的老师和同学们的西北之行。谈起给我印象最好地方,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西安。 曾经有个笑话,说有几个城市比谁有文化,西安就笑了。在我看来,西安确实很有内涵。它是一个经历了十几个朝代的古都,秦始皇陵汉陵碑林包括杨贵妃的华清池都在那。可观赏探究的人文景观多不胜数。最令人震撼的,还是秦兵马俑群,它的壮观,是无法复制的。
后来,我还去过徐志摩“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苏曼殊“踏过樱花第几桥”的日本。说起日本,其实我对它的富士山一点兴趣都没有,虽然它是浮世绘版画里出现的常客。真正让我想去感受一下这个地方的文化,也并非我以前常看的黑白漫画,而是川端康成的小说。第一次知道川端康成的小说,是高中语文书上的“凌晨四点起来,看到海棠花未眠。”后来知道他是顶替了老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坊间流传),我便看了一些他的作品,他的文章,景物描写很细腻,用绘画的语言来说,就是色彩感觉好。
至于还没去却一直想去的地方,我想是欧洲。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对欧洲也许有一千种想象。于我来说,英国是段子手奥斯卡·王尔德的故乡,是王尔德笔下快乐王子忧伤的城市,是钱钟书亲吻的和磕掉半颗门牙的牛津土地。走在伦敦街头,我还可以去寻找消失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我还可以去看看简奥斯丁居住的小镇。而法国,给我印象不只是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是善良的冉阿让,是维克多雨果的地下水道味道的“真善美”,是属于卡西莫多的巴黎圣母院。至于意大利,估计里面会有许多文艺复兴三杰的踪迹。荷兰,是梵高最后的故乡。威尼斯,不止是水上城市还曾诞生过“威尼斯画派”……
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依我看来,这句话是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所谓“行万里路”,建立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如果去一个城市之前,能对这个城市的文化有更多的理解和了解,我想旅行的心境或许会有所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