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女儿逛商场,碰到一妈妈正在训孩子:“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女儿拉拉我的手:“妈妈,那个人是小妹妹的妈妈吗?”……
都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实际上,大部分父母不大会无条件地做到爱孩子。只有孩子“听话”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他们的爱。就是说,多数父母只在孩子符合他们期望的时候才爱孩子,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他们就隐藏对孩子的爱。
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无条件积极关注”,无条件积极关注强调了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而大多数孩子却都是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
孩子们得到的提示是,只有做了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才能得到爱。这种有条件积极关注的结果是,儿童学会放弃真实情感和愿望,只接受他们身上被父母赞许的那部分。简言之,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
孩子们成年之后,这一过程仍会延续,他们只是把那些能赢得生活中重要人物赞许的方面纳入自我概念,不能接受和表达别人不喜欢的情感,而是否认或扭曲他们。结果,他们就失去了与自己情感的联系,变成不能充分发挥功能的人。
矫正这种弄巧成拙做法的良药,就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当父母真正接纳孩子,任何时候都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孩子,这种内心状态,会借着父母的语言、表情、神态传递给孩子。这份接纳成就了孩子的自我接纳,孩子不再需要拒绝可能导致积极关注被撤回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可以自由的感受身上的所有东西,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自我概念中,自由的体验生活中的所有东西。
如何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呢?简单来讲,有几个方面:
1.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自由,多让孩子做决定。但这种自由只能是相对的, 需要适当的约束。这些约束、规矩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和她商量达成一致,并且注意不以让孩子难受的方式来执行,争取让孩子较愉快地接受。
2.凡事跟孩子商量,即使父母已经有了倾向性意见,也征得孩子的同意。重点在于尊重孩子的愿望和意见,但并不等于什么都按照孩子的想法来,并最终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结果采纳的可能是一个妥协的方案。
3.孩子的行为、想法确实有问题的时候,父母明确的告诉孩子问题在哪里,并建议他如何去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保持对孩子的尊重,使他能够愉快地同意父母的意见或者产生一个妥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