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些介绍如何阅读的书籍和文章,也尝试过做笔记或者读书摘要,但都是半途而废,坚持不下来。大概这样的阅读方式对勤快的人有用,但对我这种懒人,和追求阅读流畅性的则不然。
不是我有惊人的记忆力,反而是容易健忘,书读多了容易糊涂和弄错一些人的观点,但这并不打紧。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种阅读方法,总结出来,或许对别人也有些用处,特别是对于懒人和记忆力差的人。
1.三部曲式阅读
所谓三部曲式阅读,是你读过一个人的一本书,如果觉得不错,那么就找来该作者写的其他书籍,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
例如,我读了尤瓦里·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后觉得不错,就找来作者的另一本《未来简史》一起读了。
我喜欢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作者其余的《盲眼钟表匠》、《解析彩虹》等书籍也找来阅读。
这样做的好处是,该作者特有的文风会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道金斯带着70年代的热情,戴蒙德会有自己的悲天悯人情怀……。这种印象对于以后查找引用作者的文字有帮助。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个作者的三(四)部曲著作都是互补性的话题,可以通过这个系列理解该作者思想的全貌。多余的著作,不免都有些炒冷饭和重复啰嗦。
对于记性不好的人来说,可能在读作者第一本著作的时候,有些理论和观点难免会懵懂和不理解,但在下一部著作中会有重新表述。
作者书中举的案例,也会多次使用,在读了第一本书见到之后,在第二本还能够再次看到。举一反三,就加深了印象。
因此,做笔记就成了多余,你在脑中经过多次阅读就会形成自己的理解,在写作时也能够顺手拈来。
2.同行著作阅读
我的阅读兴趣较为广泛,但一般也都能在一段时期,集中在一个领域里。
例如读了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后,对行为经济学有了一些了解,但卡尼曼的书也就一本翻译成了中文,所以同行的著作就成了一个补充阅读。
之后看了理查德·泰勒的《助推》,然后借用第一种方法顺便读了泰勒的另一本著作《“错误”的行为》。就对行为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最新研究状况有了一定了解。
此后,再补充阅读了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系列(再吐槽一下,这系列的名字翻译的挺差劲)等,行为经济学的内容也差不多能够掌握个皮毛功夫了。
对于经典的实验内容和重要的理论,同行著作里都会反复提及,所以不用记笔记和读书摘要,现在也能复述出其内容,比如行为经济学中的“琳达问题”。
3.跨领域阅读
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领域里,比如行为经济学,你可能知道一些认知谬误,用其分析一下身边的事物,或者解析一下经验生活也绰绰有余。但是,只能算是个该领域里入门的大一新生。
要深入研究,或者你对行为经济学有些理论无法苟同,那么就要跨领域阅读。例如,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双系统(或双过程)理论,那么心理学家如何看待?
顺着卡尼曼,去进一步了解双系统的提出者斯坦诺维奇的书《机器人叛乱》和《超越智商》,你会发现原来行为经济学还需要演化生物学基础,就可以回到道金斯等人的著作上。
但斯坦诺维奇太注重理性,刚好吉仁泽可以互补……如此以来,重复上面三步骤的阅读方法,你对这个领域就会变得越来越专业,这时候算是跨出了本科,进入到了研究生阶段。
最后要进入博士阶段,你需要挑出这几个相关领域里共同的话题的一个部分,例如行为经济学的锚点效应,在认知科学和演化生物学的框架下如何解读,既然人类存在如此多的认知谬误,那么这种谬误为何会进化出来,对人类认知有什么作用……
以上三种阅读相互加深理解,也可能相互冲突,这时候就是你脑细胞该活跃的时候,也是你可能在理论方面提出创新的时候。
我一周阅读2-3本书,并不算多,平均每天也就是2.5小时的阅读时间。写作有助于理清思路,将相互冲突的观念予以调和。有时候则是灵机一动,用记住的理论来检视一下现实生活,都有助于加深理解。
当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想要引用原文却不知道在哪本书里,使用某个案例却找不到出处。其实这倒是好解决,比如我记不住琳达问题,我可以搜索这个关键词,然后在知道了某本书之后,寻找相应段落即可。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具备思维能力,不是像计算机一样刻录下某个章节和句子,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以上的话来自于斯蒂芬·平克的《心智奇谈》,你要想知道具体是哪个段落提到了上面的话,待我去查找原文。
然而,我用自己的语言写下了这些话,不是证明了该理论吗?不是证明了我已经理解了该理论。因此,多读书,但别读死书,试图去记录作者说的每句话。
网友评论
来自简书作者凌晨海岸
前言
解决了资源和能源问题,解放了劳动力,消除了劳动力剥削,在一定限制下对百分之九十五的产品和资源进行免费分配,稀有资源进行共享分配。创新和推动人类前进的任务交给人工智能和超级智慧大脑。有兴趣的人可以申请研究所需的设备比如智慧系统登月设备,比如人工智能医疗实验室设备等。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工业体系,高度发达的无人科学技术智慧研究体系服务于全人类,让人类从日常生产中得到解放。他们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不再受资本的约束,不再受资源的约束,不再受能源的约束。因此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有了方向和方法。
共产党宣言是K.马克思和F.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1847 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马克思 、恩格斯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宣言》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激励和激发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奋斗。然而,《宣言》并没有给出共产主义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没有给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只给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逻辑。我们如何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现实客观条件出发,正解运用和发展《宣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总结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还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断奋斗。
既然你喜欢我的文章那就 帮我推广这篇文章 ,时隔100多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社会终于有了实现的方法了 《关于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实践 》
人类的未来在于能够源源不断的设计生产赖以生存的物质,人类的未来在于能够克服并治疗和杜绝各种与生俱来或者后期感染的疾病,人类的未来在于能够打造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在于能够研发更多的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能源,人类的未来在于能够快速和精准地对地外文明的探索。那么我们就要勇敢地去克服眼前的困难,我们就要勇敢地创造未来,我们就要认真地去打造更健康的生命与生活体系。
那现在就让我们去勾画人类走向未来的第一部蓝图——工业5.0超级高速智慧工厂概念模型
一:工业5.0工厂概念模型功能体系
@凌晨海岸 利用人工智能工厂解决劳动力剥削问题,利用超级大脑研发人工智能科技,利用人的大脑研究超级大脑,到时候人类就不需要劳动就可以生存了,到时候人类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研究更多的高科技产品,而且这些产品不需要付费,这些产品大家可以共享,因为研发这些产品的一切投入都不需要劳动力,都不存在付出,有的付出只是自愿没有人强求,没有别人的施压,人类解决不了的交给人工智能,交给超级大脑
共产主义社会,在一定限制下,每一个人都可以私人订制自己喜欢的产品,每个人都可以申请自己喜欢的资源,利用共享经济解决稀有资源的分配问题,利用资源产品循环再利用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利用机器和人工智能解决创新问题。那如果有1亿个人都想得到泰勒·斯威夫特怎么办,那就看她喜欢谁了。
不需要劳动的社会,不需要劳动剥削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前提是要满足人类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推动社会的进步,或者说那个时候人类已经到达了发展的极限。
劳动的话纯属资源和兴趣,打发无聊的生活,或者是一大帮人申请研究探索火星计划,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去支持,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资源和能源以及技术服务。
所以豁达的人就是想通了这个道理才变得豁达,所以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传播了这个道理,所以科学家之所以是人类的先锋就是他们在探索未知,为人类的延续开辟疆土,为人类的未来寻找奇迹。
具体实现方法请阅读简书作者凌晨海岸的
《工业5.0超级高速智慧工厂》
预计文章10月15号公开发布
当你发现周围的人都比你努力的时候,你该去读书了!
(情商大抄袭)
在这里,我们一起进步,一起学习,欢迎你的加入。
多少次这样看书
就应该躺着看书嘛。。。
或者发明一种算法
买书等于看书
哎呀
我去
简直太有成就感了
多读同一作者的书,熟悉作者的逻辑思维,由此加深印象。
最重要一点是多读,坚持读,从量到质的转变
作者在此其实是对集中阅读进行了划分和论述,这里我们可以多关注一下延伸阅读,也可以说是作者所讲的最后一点“跨领域阅读”,也就是说对书中感兴趣和好奇的知识点进行查询,利用其他相关的书籍或资料深入的理解,这样不但有利于对原本阅读的书籍的理解,也利于相关知识体系的形成。这些看似要投入很大精力的“笨方法”,实际上要比孤立的阅读更加有利于改善思维方式和构建知识体系。
受益,谢谢您的文字!
到了后来,读书都是有针对性的,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