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001 吃东西也可以有文化
几周前在在行上约的跟着一起吃吃喝喝的群,今天终于成行。
一点钟睡,4点来钟醒,看了一会儿书,和奕晴互相扎心后,给人写反馈。怕没有肚子装好吃的,8点,空着肚子出了门。
雨后的北京,能把人冻成狗,我却只穿了一件短袖和衬衣。寒风中瑟瑟发抖,还好有书籍为伴,可以忍受。
约好的10点,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在我到后约半小时先到了,聊了几句,行家食大人同学踩点到,另外一个要带“外挂”的同组吃客和同学晚了一些。
食大人问怎么想到约他,朋友指我,“她推荐的”,好吧,我真的不是托儿。不过是想要去尝试跟不同的专家链接,探索一些我原来不会涉足的领域罢了。
带着我们5个溜达了4个地方:护国寺、柳泉居、富华斋、门钉肉饼,讲了一堆吃的东西背后的故事(原谅我没记住),每个人的肚子里都塞满了吃的。
嗯,我们的战斗力确实挺强的,3个小时吃了上面4个地方以外,我会告诉你自己还去桂香村买了6个鲜花饼,又和朋友步行10分钟专门去吃了奶酪魏的奶酪吗?
说说除了吃以外学到的其他东西吧:
有趣和真诚能让你链接到很多人
比方说,这位领着我们吃吃喝喝的“食大人”做在行,就是之前在北大附近开咖啡馆认识了很多老师和博士生,他们帮联系平台,于是食大人做了在行行家。
产品先行+品牌意识+专注一种(类)
包括奶酪魏、爆肚冯、羊头马、豆腐脑白之类的知名小吃,都是先把自己的主打产品放到了前面,后面加上姓氏作为品牌。知名的小吃虽然也有创新,但是更多的是在沿用古法把自己擅长的做到极致。
独一无二,品质有保障,批间差异不大,有故事有传承,就有市场。
为爱走天涯
这哥们儿,会为了吃到地道的小吃,打飞的到各地吃吃吃,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为自己口中热爱的人、事、物每天做点儿啥?反思ing……
老北京人好讲故事
如果你不想花钱或者没时间等到约行家,找老北京人扎堆儿的地方,诚心请教,他们会给你讲出花儿来。
至于是真是假?图个乐呵呗,至少好吃的不假,也感受到了别人的饮食文化呀。
002 右派国家
非常巧,上午吃吃喝喝的地方,和下午线下读书会的茶馆在同一条街上。吃完奶酪和朋友分开,我一个人溜达到了茶馆,准备眯一会儿再听下午的分享。
结果,没睡成。
虽然很早就买了这本书的电子书,但是翻了几页实在看不下去,又困又听不懂,在别人分享的过程中,华丽丽地睡了一会儿(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身体根本不听我的话)。
还好后面的讨论环节找回一点儿精神,也不妨碍继续蒙圈的情况下有一点收获:
系统无处不在
理智上,对于一个特别复杂的系统,可能放弃治(gan)疗(yu)让其自然恢复会更好,可是,当权者未必会忍得住自己随时伸出的手去插一杠子呀。
让系统在发展和动态平衡中构成自生态,比简单粗暴加以干预,长期效果也许更好。
从历史看问题会多一个角度
比如说美国的持枪合法化问题,从历史来看有其合理性,至于目前是不是依旧适用,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考虑问题的利益点。
记住共同的愿景,在不断试错中迭代好了。
小而精 or 服务更多的用户
读书会后聚餐,聊起商业化的问题。想起早上说自己文字的受众,又想到大家讨论和分享谈到对于书籍的选择问题。
联想到两种商业模式:小而美专注一项,吸引同频的垂直领域受众,还是尽可能覆盖到更多的人群,比如说樊登读书会。我不觉得这两种有什么错对,只是不同的选择罢了。
从本质上来说,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好的人,基础能力迁移到别的地方,照样可以做得出彩,比方说如果你具备思辨和快速学习的能力,哪怕讲述不同的书籍,相信也能很快上手。
挑剔说别的模式不好的人,只怕是自己一项也没有做好罢了。
留意资本的去向
搞不懂干嘛的时候,留意资本的去向吧,它的嗅觉,很多时候比我们的判断和直觉更灵敏。
003 提早交付,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负责
具体的事情就不说了。
记得很早前听过星姐的分享,她说自己会提前1-2周把该完成的任务做好,给自己和别人充足的时间来调整和完善,所以到了临产也依旧能够完成更新——因为有备稿。
这段时间的感受,就我自己而言,有规划,自己提前按照进程去做好事情,心里会更加有底。对于临时的安排心里偶尔会有排斥,也会去做,可是效率显著降低。
这种时候,对我而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觉察每一个小情绪,借小情绪来发现改进的点,活在当下去想办法逐个解决,而不是沉浸在情绪中难以自拔。
有些责任要背负;
有些承诺要履行;
有些泪水,要留给自己;
那些鲜花,去给自己订一束吧。
(嗯,定了很多很多束,可以一直美到年底~)
猛然意识到,有些时候,进程其实是在自己这里耽误了,继而发现人在遇到问题时真的还蛮喜欢外归因的。
004 加项还是减项
有人来问要不要在目前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内容,确实,大脑喜欢新鲜感,所以短期而言,有一些不同的东西,会让它觉得很新奇。
然后呢?
比起去搞更多的事情,我更愿意去思考,为什么要搞这些事情?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达成?有的时候,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让少变成多。
Start from why,而不是how和what。
内容相关
《复杂之美》
郝广才:作文有意思
线下读书会分享《右派国家》
聊(zha)天(xin)
跟在行行家和几个小伙伴吃吃喝喝
网友评论
昨天看《财务自由之路》,里面有一句话老扎心了:“你把责任推给了谁,也就给了他权力”。想一想,还真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