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节 子湖只狗
子湖利踪禅师,是南泉普愿禅师之得意门生。在中国本土的禅宗传承中,按照年纪来看,利踪禅师可以算是他那一辈禅师中最后的绝唱了。
子湖禅师,在中国的第一部禅宗典籍《祖堂集》中写作紫胡,但是约五十年后的《景德传灯录》,以及后来的《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等等众多的禅宗典籍和相关资料,都写作子湖,所以本书也从众写作子湖。
利踪禅师,公元800年出生于浙江衢州市,俗家姓周。幼年于幽州开元寺出家为僧,到了二十岁时,利踪禅师在寺院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随后没多久,利踪禅师也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行列中,来到了安徽铜陵市铜山镇境内的南泉寺参访普愿禅师。
在普愿禅师的精心教导下,利踪禅师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拿到了南泉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
拿到毕业证书的利踪禅师没有在江湖上闯荡,而是回到了老家衢州的马蹄山修建了一个简易的茅草屋隐居修行。
公元837年,一个名叫翁迁贵的当地人,把属于自己的马蹄山下之子湖岩布施给利踪禅师。
于是利踪禅师就在这里创建了一座子湖禅院居住弘法,从此后,江湖中人就以子湖利踪来尊称他了。
既然自己开山授徒了,那自然就得给学生们上课啊。
这一天,利踪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讲道:“天上人间,轮回六道,乃至蠢动含灵,未曾于此一分真如中有些子相违处。还信么?还领受得么?大凡行脚也须具大信根作个丈夫始得。何处得与么难信。他古人只见道个即心是佛即心是法,便承信去,随处茅茨石室长养圣胎,只待道果成熟。汝今何不效他行取?仁者,可煞分明,并无参杂,治生产业与诸实相不违背。”
对于佛教而已,信,可以说是一切之根本,无信,也就没有后面的学习修行求证了。所以,《华严经》中明白无误的说道“信为道源功德母”。
而作为教外别传之禅宗,在历代禅师的教案里,却是鲜有强调信之作用的。所以,利踪禅师在禅门里特意强调信受,这是非常少见的,这充分说明了利踪禅师是个非常看重信行一致之禅师。
这一天,利踪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讲道:“子湖有一只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拟议即丧身失命。”
什么狗如此厉害?而且还无法拟议。下面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子湖一只狗?”
“嗥,嗥。”这个学生话音刚落,利踪禅师马上就对着他大叫了起来。
面对利踪禅师的嗥嗥叫声,这个学生马上就愣在了那儿不知如何应对。
当时禅宗江湖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临济义玄门下的两个僧人听说后,立即来到了子湖禅院找利踪禅师切磋。
两人来到法堂,刚把门上的帘子揭开准备进去,不料利踪禅师在一边大喝道:“看狗。”
这两人一听有狗,不由得吓了一跳,赶紧回过头来查看。就在此时,利踪禅师却大步走回方丈室去了。
这就是利踪禅师名震江湖的子湖只狗公案。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起了众多参禅悟道之士的高度热议。
北宋佛国惟白禅师作偈评唱道:
子湖狗子最威狞,来者投明莫暗行。
向道看时如不见,当头咬杀丧平生。
南宋如如居士颜丙作偈评唱道:
贫家无所有,只养一只狗。
任是佛出来,也须遭一口。
南宋浙翁如琰禅师作偈评唱道:
蹉过跨门一机,昧却见成公案。
子湖指处太亲,直须急着眼看。
利踪禅师的狗子虽然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并且拟议即丧身失命,让人无从凑泊无法应对。但是,后来同样有很多高手纷纷使出了自己的招数出来应对利踪禅师的禅机。
北宋神鼎洪諲禅师评唱道:“古人提唱一段因缘诚非细事,你道正恁么时下得甚么语?神鼎当时若在,即喝云这畜生,又云死,又作退势。”
元朝铁关法枢禅师评唱道:“若是个汉,踏碎却牌直入相见。待他道看狗,便与擒住云畜生畜生,直教子湖进不得退不得。一不钝置临济,二不孤负自己。”
明末清初的百丈净泐禅师评唱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时二僧待他喝曰看狗,便与拦胸把住曰这畜生莫探头好。他拟作伎俩,拂袖便行,岂不痛快。”
这一天半夜三更之时,子湖禅院所有僧众正在熟睡之际,利踪禅师一个人走到僧堂前,忽地扯起个大嗓门喊叫道:“抓贼啊,抓贼啊。”
大家听到利踪禅师急促的喊叫声,一个个赶紧跑了出来四处搜寻贼人。
一帮僧众正在忙乱之际,利踪禅师在僧堂后碰到一个正在搜寻贼人的僧人。利踪禅师二话不说,上前当胸一把抓住他道:“我抓住贼人了,我抓住贼人了,来人啊,来人啊。”
这个僧人一听,吓得脸都白了。他赶紧对着利踪禅师道:“师父,是我啊,我不是贼人啊。”
看到此人不能领悟自己的禅意,利踪禅师一把推开他道:“你正是贼,只是你不肯承当。”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有僧人问唐末五代的石门献蕴禅师:“子湖禅师捉贼意作么生?”
献蕴禅师道:“承当则骇汉,不承当则子湖打汝。”
北宋大愚守芝禅师评唱道:“子湖也是相头买帽。”
明末清初的觉浪道盛禅师评唱道:“大小子湖龙头蛇尾,若是道盛,待道不是贼是某甲,便即推倒曰:你还要偷老僧哪?”
随着利踪禅师声望日隆,江湖中人前来参学者日渐增多。这一天,在江湖中颇有名气的女尼刘铁磨也慕名来到了子湖禅院参访利踪禅师。
利踪禅师道:“听说江湖中有个颇有名气的刘铁磨,莫非就是你啊?”
刘铁磨道:“大师从什么处得这个消息的?”
利踪禅师道:“左转右转?”
看到利踪禅师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名字来当做磨子问自己左转右转,刘铁磨也一语双关的道:“大师莫颠倒。”
话音刚落,利踪禅师提起身边的拄杖上前便打。看来,利踪禅师反过来是认为刘铁磨才是在颠倒妄想啊。
对于利踪禅师和刘铁磨两人之交锋,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子湖棒头有眼,只为权柄在手。铁磨皮下有血,还他竿木随身。虽然柔弱胜刚强,且要语在。”
若是红尘洗梦,当利踪禅师提着拄杖来打之际,上前一把抓住利踪禅师的手道:“大师莫颠倒。”
胜光禅师在江湖中听闻了利踪禅师的名声后,也来到了子湖禅院居住参学。
自从怀海禅师创立农禅制度后,所有在禅寺居住修行之人,都是必须要参与寺院里的各种劳动的。
这一天,胜光禅师在跟随利踪禅师等人在地里锄地时,不小心把一条蚯蚓斩成了两段。
胜光禅师望着旁边的利踪禅师道:“我今天锄断了一条蚯蚓,蚯蚓两头俱动,不知性命在哪头?”
利踪禅师没有说话,而是提起锄头,向蚯蚓左头打一下,又向右头打一下,接着又向中间空处打一下,然后利踪禅师把锄头扔到一边就回寺院去了。
无独有偶,类似的这个问题,利踪禅师的师兄长沙景岑禅师也碰上过,因为本书前面有相关讲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在这个公案里,利踪禅师有无俱打,有无俱遣,最后更是把一切抛弃,从容而潇洒的离开,充分展现了一个开悟禅师之作略。所以,对比长沙景岑和子湖利踪两人对同一问题之应对,红尘洗梦窃以为利踪禅师之作略,更为高妙些。
第二天,利踪禅师又带领着胜光禅师等寺院僧众出来锄地。大家正在锄地之际,利踪禅师忽地按住锄头转过头来对着身边的胜光禅师道:“事即不无,拟人即差。”
看到师父又在找机会开示自己了,胜光禅师赶紧问道:“如何是事?”
话音刚落,利踪禅师上前一脚当胸就把胜光禅师踏翻在地。
不过,当胜光禅师被利踪禅师一脚踏翻在地时,他忽地明白了禅宗真意。
想当年洪州水老和尚也是在马祖道一当胸一踏之下,顿悟禅宗玄旨的。而利踪禅师的师兄长沙景岑在和仰山慧寂切磋时,也是当胸一脚把仰山慧寂踏翻在地。
看来,马祖道一迅猛激烈的腿上功夫,已经完全被他的徒子徒孙很好的继承了啊。
这一天,有学僧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对于这个江湖中人口头禅了的问题,利踪禅师道:“你道祖师西来有意么?”
这个学僧马上问道:“既无意用西来作么?”
利踪禅师道:“祖师西来,也只个冬寒夏热夜暗日明。只为你徒无意立意,无事生事,无内外强作内外,无东西谩说东西,所以奢摩不能明了,以至根境不能自由。”
祖师西来意之问答,在中国历代的禅宗典籍中,有数百则之多。而利踪禅师西来无意之回答,算是非常特别的一种,后来也有许多的禅师在此基础上翻陈出新作答。
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因为利踪禅师在衢州说法如云,声望颇高,唐懿宗李漼特意敕与子湖禅院“安国禅院”的匾额,从此后,子湖禅院就变成安国禅院了。
日月更替,寒来暑往,转眼间利踪禅师已经在子湖岩弘法了三十年。为此,利踪禅师专门作偈一首记之。偈曰:
三十年来住子湖,二时粥饭气力粗。
无事上山走一转,试问时人会也无。
从利踪禅师这则偈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利踪禅师完全就是一个无事僧人,完全保持了一个禅客乐居山野纵情心怀之本性。
在利踪禅师所居之子湖岩下面,有一户姓陶的人家居住。不过,陶姓夫妇虽然结婚多年,却是一直没有孩子,这可把他们两口子愁坏了,可是他们却毫无办法可施。
自己没办法,那就只好求神拜佛了。于是陶姓夫妇两人每天烧香拜佛,乞求佛菩萨能让他们有一个男孩。
利踪禅师听说后,便立即下山来到这户人家乞讨竹子。
进了门后,利踪禅师首先问道:“请问施主,你们一天到晚烧香拜佛,所为何事啊?”
男主人道:“师父有所不知,我夫妻结婚多年,却没有孩子,所以希望能求来一个男孩。”
利踪禅师听后笑着道:“我今天来也想乞求一物,不知施主肯不肯呢?”
看到山上寺院的主持亲自来化缘,男主人赶紧道:“师父要什么东西,尽管吩咐就是了。”
利踪禅师笑着道:“我也不要别的什么东西,只要你给我一担竹子,我就给你一个男孩。”
陶姓夫妇一听,不由得喜出望外。男主人道:“这是件小事啊,我家有的是竹子,你尽管去砍就是了。”
既然主人发话了,于是利踪禅师来到竹林,专门挑选大竹砍伐,前后竟然砍了一千根竹子。
男主人一看,有点不解的道:“师父只化缘一担,怎么砍伐了这么多啊?”
利踪禅师笑着道:“这些还不够我要的一担呢。”说完后,利踪禅师在砍伐下来的竹子中挑选了几根最长的,随即把它们劈破弄成一束,然后就扛着这束竹子回寺院去了。
而陶姓夫妇在当夜梦见自己有了一个男孩,醒来后,陶妻竟然神奇的发觉自己怀孕了,后来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孩。
消息传开,当地人都把利踪禅师称之为神力子湖。
公元880年,利踪禅师感觉到自己要离开这个俗世了,于是作偈三首。其一曰:佛性本来无阻障,众生不识难归向。若见如来成佛时,莫向世间求取相。
作完偈后,利踪禅师就在禅床上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八十一岁。随后弟子们就在马蹄山中修建墓塔安置了利踪禅师。
利踪禅师自从进入衢州马蹄山居住弘法直至圆寂,四十多年来从未离开过马蹄山,所以,和那些热衷于名闻利养四处进谒之辈相比,利踪禅师实在是个值得敬仰的高僧啊。而一个人能居住于一个山头四十多年不离开,这是需要绝大的毅力才能办到的,所以利踪禅师实在是个能终身傲啸山林之禅客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