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一位叫夸美纽斯的教育家制定的教育原则,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夸美纽斯,生于1592年,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出身于一个磨坊主家庭,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被广为流传,夸美纽斯也被称为教育界的哥白尼。现在学生秋季上学、按照年级和班级上课,普及义务教育等等几乎都是他在300年前提出来了。今天一起学习一下,他总结的五条教育的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老师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等等。教师把学生应学的事物的图像给他们看,或向他们讲解光学或几何器械、天球仪以及诸如此类可以激起他们羡慕的东西,以及其他一些方法来和善地对待学生,教师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
观察学生上课,有些课很受欢迎。音体美计算机,这些课程学生是极其喜欢的。有人说,这是因为这些学科不考试。其实不全对,因为这些课,学生有参与感。能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文化课,学生也比较喜欢。生物课堂,现在几乎成了学生的最爱。为什么?因为在生物课上,学生能动手做实验。他们带着小金鱼,带着动物的心脏,摇身一变,化身小实验家,这确实很有趣。语文课可以么?可以,多上阅读课,下学期有机会的话把学生们带到图书馆,让他们能坐着躺着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样的课学生也欢迎。外语行不行?找几个外教来上课,一起做饭,一起打球,学生参与了也会很喜欢。不过限于条件,这些直观性的课程比例不会太大。
家长如果教育孩子努力,最好能带着学生坐一趟高铁和普通列车,让学生感受一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节俭,最好能带着孩子去贫困地区去亲自看一下,不用说太多话,学生就能感受到这差别。所以,这种直观性的教育,对学生具有很强大的冲击力,对家庭和学校教育都很有指导价值。

二 系统性原则。
“秩序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教学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能够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我有一个同事,每天都会画思维导图,我看着她的图大体就能明白这位老师想的是什么,怎么想的。她的内容不少,但是因为结构很清晰,所以我能知道她这一天忙但是不乱,非常条理。她非常系统的规划了自己一天的生活。
语文课堂,我一直在教学生整理笔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首先,是因为语文学科的知识非常多,如果散乱的记在课本上,学生很难形成一套思维系统。但是如果可以整理成为笔记,学生的思路就会变得非常清晰。当然还有其他好处了,不一一赘言。
学校教育非常系统,什么时间教什么内容,学校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但是家庭教育是否有系统呢?其实挺难的。这几天经常收到家长信息,多是关于孩子“怎么教育都不听的”。一则学生到了这个时间是挺有自己的想法的,非常想证明自己。但是,家长忽然面对一个变化巨大的孩子,感觉很不适应。其实,家长如果一早就能注意到,要系统的教育孩子,那其实就会轻松很多。比如,让孩子做一件事情至少要坚持一个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止。这样时间一久,认真写作业的习惯,认真背诵的习惯,认真规划生活的习惯,认真反思的习惯,认真进行家务劳动的习惯,合理跟家长沟通的习惯就都养成了。这都要系统进行。几位家长之所以生气,一定是低估了教育孩子的难度,以为家长一说,孩子一听就行,其实根本行不通。

三 量力性原则。
夸美纽斯说,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自然会和学习与年龄同时增长的”。
今天下午表扬了班中一位学生,我听到了这位同学背诵的声音,看到了他的笑脸。初一的时候,总是感觉这位同学把自己的内心封锁的特别严实,几乎不说话,几乎没有笑脸。面对这个学生,老师能做的就是鼓励引导耐心等待。对他的要求不会太高,以榜样带动,方法引导,耐心养成为主。这段时间,很明显的发现,比以前进步了很多。根据这位同学的实力,提出合理的要求,逐渐发展,总比拔苗助长要好的多。
班级整理笔记,初一个学期让学生直接抄写课件内容,初二个学期让学生抄写框架,然后自己补充。初二第一学期,让学生分析完成了看一眼,自己整理了。每个学期的要求都根据学生的水平来确定,这就比较符合量力性要求。
家庭教育其实也要符合量力性。根据孩子的表现,对孩子提出不同要求。比如成绩考到600的同学,下一次的要求应该在630左右。成绩考到680的同学,期末的要求就应该在710左右。

四 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他形容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如果一个人边学边忘,那就一无所得,永远处于无知状态。
班级学生写日记,至少安排写一个月,一个月之后这位同学基本体验过了写作中的困难,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就不再要求了。为什么至少一个月呢?因为三天五天是根本无效的。
家长教育孩子其实更要注意这个问题。有的家长跟我说“怎么教育,孩子都不听。”其实孩子未必不听,但是他在听的时候家长可能没有及时给孩子养成习惯。这是需要警醒的地方。
比如家长教育孩子,回家后要及时写作业。孩子听了,但是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没有及时帮助解决,孩子可能会受到批评。这就是没有及时巩固这个战果,孩子可能就不太乐意坚持。如果家长经常批评,可能就更无助于巩固了。所以,及时帮助孩子巩固自己所学习的东西,非常必要。如果家长认为这个东西很重要,就帮助他形成习惯为止。

五 自觉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教给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并向学生说明学习这些知识的益处,是激发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基础。他说:“所教科目的本身如果合于学生的年龄,解释得清清楚楚,它们对于青年人是有吸引力的;假如解释是出于幽默的,至少是比较不甚严肃的语调,那更尤其是如此。
多年前一位学生曾经说,现在学习除了考试没有其他用。这位同学,其实只看见了考试而已,他并没有有意识的去养成自己的能力,所以他觉得无用。现在老师们教课的时候,都很注意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这能对学生现实生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学校孙明霞老师的“生命化教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用生命唤醒生命”。如果教育唤醒了孩子,让他们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起来,那才是最好的结果。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困难,别人早已经经历过。别人过去终其一生所总结的智慧,或许我们还未曾听说。前人的智慧,后人的阶梯。希望这300多年前的教育智慧,能对家庭教育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