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轲,驺人也,得孔子孙子子思之学,得道以后,游事齐威王,威王不能用。来到魏国,梁惠王认为他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各国醉心于天合纵连衡,以攻伐霸道为贤。而孟子却宣扬唐尧、虞舜、夏商周三代之德,与时势不合。于是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东汉赵岐为《孟子》作注,始将每篇皆分为上下,故为14卷。
《孟子·梁惠王》为第一篇,共二十三章,上七章,下十六章。古人书籍的分章标题常以第一句话的首字命名,如《论语》第一章标题为“学而第一”,同理《孟子·梁惠王》说的不全是孟子和梁惠王之间的故事,其实写齐宣王的内容更多,还涉及其他人。
梁惠王即魏惠王,其始祖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毕国建国275年以后被西戎所灭,后代毕万入晋,因军功被晋献公封于魏地,毕万后人遂以封地得魏姓。
晋献公晚年,骊姬乱国,晋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出逃。毕万之子魏犨(chōu)追随重耳十九年,公元前636年,重耳继位为晋文公后,魏犨得以承袭魏氏的封邑,史称魏武子。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已经持续了三年,魏桓子和韩康子反水,与赵无恤共杀智伯荀瑶,瓜分了智氏的封地,晋国于是形成韩、赵、魏三家共治的局面,晋侯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终结,战国时代的到来。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三晋正式立国。
魏斯,即“魏文侯”,是魏国的首任国君。魏文侯先后重用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人,并任用李俚为相进行变法,是七国中最早实施变法的国家,同时魏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轼段干木,故群俊竞至,名过齐桓,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魏国的第二任国君魏武侯在位25年,不断东征西讨、南征北战,魏武卒令人闻风丧胆,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但魏武侯任人唯亲、任人唯贵,吴起惧诛逃往楚国,已经埋下盛极而衰的种子,因为魏武侯的这种做法竟迁延成为传统,后来公孙鞅、范雎等贤才先后逃离魏国。
公元前369年魏惠侯成为魏国的第三代国君,父祖余威尚在,公元前361年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战和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国遭受重创,国势日颓,其间的公元前344年,魏惠侯听从秦国商鞅的游说,继楚国后第二个称王,并召集所谓的逢泽之会,根本名不副实,直到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通过交换方式,才得到了齐威王的承认。
可见魏惠王是一个眼高手低、好大喜功之人,他的用人比魏武侯还要差劲,如重用庞涓、惠施这样的人。但他也意识到国事不堪,于是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等于是来到大梁。
【《孟子》简读之梁惠王篇0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