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习书,是从隶书开始的。当初,一眼看上了《曹全碑》,并为之痴狂,狠劲临帖八个月。
期间,自己上网找相关教学视频,东一榔头西一斧子地学了些相关笔法。也隔三差五地去老年大学隶书班混沌不解地听过几节课。
就这样,自认毕业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76144/8834853b9512ba75.jpg)
简直就是夜郎自大。
《曹全碑》是典型的八分书,我自己总结了字形———字偏于瘪瘪;笔划之间留白有一个笔划的距离;收横竖放撇捺,圆笔居多。
有了这三条,我就大胆下笔了,遇到所有的字,都可以按照这三条“改造”成《曹全》字体,只要认真写,倒也蛮像的。
信心十足的样子。
然后终于有一天,《张迁》来了,《史晨》来了,《礼器》来了…………我,爱不过来了………
我像一个掉进大海里的人,放眼望去,皆是茫茫,无边际。
只好捂住眼睛。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76144/f1404efb74826a7d.jpg)
我就去写篆书。就去写真书。就去写草书。把那些隶书名碑高高供起。
最近三月,侧重写行书。
从今年正月开始,至今,一直处于混乱胡写状态。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76144/53c046b309c4931d.jpeg)
此刻,夜深。回想自己这大半年来的无头苍蝇般的习书过程,不由得心疼那些被我浪费了的时间。
人的精力有限。能执着于一本字帖,耐心临习两年以上应该才是正路。
上周六,和一位篆刻爱好者聊天。她把她的作品,在手机上让我一一看过。我看那线条很不过关,结字也很有问题,就问她习哪本字帖,她居然说她根本不临帖………
她只是从网上浏览别人的印章图片,看见好看的就照样子画下来。
让我不由得想起我姥姥描鞋垫儿图样的场景。
她这篆刻之路,走得比我还要偏。不对,她这也不叫“路偏”,而根本就是“死路”。
看她信心满满,对自己作品爱不释手的样子,我忍住没泼她凉水。
———就算是老天给我现身说法教育我吧。
明天起,我得收拾烂摊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