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话题的设置看似有局限性,但是在于老师的课例中却是随处可见的。幽默是于老师教学语言的一个特色,也是“重情趣”的重要体现。重温《翠鸟》和《小稻秧脱险记》两个课例,其中的幽默教学隐含其中,简单梳理如下:
这两篇课文都是第二学段三年级的,于老师的幽默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自然生成,梳理对比的过程中仿若听于老师的现场课,每一个语气都值得学习。于老师的幽默更是一种智慧,无论是在课堂环节中,还是面对突发情况时,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开阔的境地。
于老师说:当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时,不但学生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老师的水平也能超常发挥,取得极好的效果。为什么相声、小品演员听到观众的笑声、掌声,越发表演得好,越能淋漓尽致地发挥?道理亦然。
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算得上是一个富有幽默的人。有时在缓解尴尬的同时,反而会有异样的收获。在教学中,这种幽默的特质的确给我带来很多益处,在很短的时间内拉近了我跟学生的距离。据可靠数据显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特质中,幽默占第一位。我特别喜欢于老师说的: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分享一下我的幽默教学瞬间:
1.别开生面的角色体验
语文的课堂上幽默的因素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在《牛郎织女》的课堂上,大家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在充分地默读之后便开始分组讨论:牛郎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有趣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师生共舞的状态。学生的分享交流在保留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眉飞色舞惟妙惟肖。我灵机一动:我们来表演一下吧,同学们拍手叫好。我故作镇定地说:非常好,就喜欢你们这样激情高涨的样子。不过……我故意拉长话音:我们要反串!
一听这话,他们的表情更丰富了,有惊讶的,有惊喜的,还有惊吓的。要的就是这样出其不意、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接下来的状态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在非常亢奋的状态下进行了演绎。
2.妙趣横生的习作指导
在进行习作指导《“漫画”老师》时,共同研读习作要求后学生明白用漫画的表现手法来写一写老师。主要分以下几步走:
第一步:了解”漫画“的特点
第二步:抓住特点写事例
第三步:讨论老师的特点
在讨论老师的特点时,由于那会刚分班不久有了这样的课堂片段:
生1:老师我们才相处不到一个月,我也不了解你的性格特点呀?
师:咦?太伤心了,你就不关心我。(故作伤心状。)虽然我没有直接告诉过你们,但是我们好歹也是朝夕相处呀,从我跟你们的交往中你发现了什么了吗?
生1:(若有所思的样子。)老师我知道了,你经常逗我们笑,你很幽默。
师:这不就是了。你想想,哪一次逗你们的时候你最开心。把那件事情写下来就好了。
生2:老师,你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满脸痘痘呀。
师:唉,我也很苦恼呀。(故作无奈状。)你说的这可是外貌特征哟,不错。你可以写写李丹老师“战痘”的经历。
生2:我明白了,这个我可得好好写写,李丹老师太难了。
生3:老师,我突然想到你很厉害的呀,我记得有一次上自习,数学巩固上有一道提高与创新的题,我们都不会,转眼间你就给我们讲解了一下,思路还挺对。
生4:对呀。你们不知道吧,李丹老师之前也教过英语,还领着我们读单词。
生5:天呀,真是全能老师呀。
师:你们说的我都羞涩了。不过我相信你们把我写得更好的。开始动笔写吧。
3.喜唱反调的朗读指导
在学习《棉花姑娘》一课时,课后有一道题目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行连线,从而考察对课文中出现的“谁会捉哪里的害虫”的学习效果。在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步: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第二步:品读课文,读出语气
第三步:反复朗读,读懂内容
有了前两步的铺垫,在进行反复朗读时,我故意将课文内容“唱反调”:燕子说:对不起,我只会捉田里的害虫……学生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纠正,我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在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同时,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加深了。
幽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智慧。幽默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轻松、友好、开诚布公、相互体谅的气氛的奇妙策略。当笑声来自温暖、同情和爱时,这种幽默就是好的;当整个一群人一起大笑时,这笑声就似乎用一种团体感、集体感温暖了我们共享的空间。有益的幽默使人们更加亲近,因为它能使人们之间的气氛变得轻松。
老舍先生说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跟着于老师学习幽默教学,让教育在欢乐气氛中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