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是说产能过剩,为什么不直接关停,而是产能置换?
中国是产能过剩没有错,但是中国太大了,东部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西部又是没有企业生产,这种经济的差异性产生了置换政策的需要,保全国的就业岗位,优化劳动力配置,让传统外出打工的省份能够就近打工,面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释放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去第三产业,加速技术升级,一般新厂都是较新较成熟的技术,为不发达经济地区提供较为低价的工业品。
2.错峰生产是为了什么?
第一是降产能,第二是促进小企业抱团,有利于大型集团,因为集团可以让产能小的厂,利润不高的厂代停,一个一个的小企业就是停多少天就是减少多少产能了,让大型集团公司自行决定那个厂代停。
3.碳交易的好处是什么?
单纯定指标的,企业很反感,指标之下的企业不会产生减少碳排放的动力,碳排放变成一个能给制造业企业利润的商品,企业会追逐利润的,指标之下的企业就会产生减少碳排放的动力,整体省份碳排放减少的效果。
4.这些政策表达出了什么思路?
政府不是以前喊停就停的政策模式,政策的角度更多是从企业成本与利润出发,这个政策空间非常大,企业能有更多的活动空间,让市场,成本去促使企业去进步,完成更好的发展。
中国的确是产能过剩,但是中国东西部巨大的经济差距确定了市场需求的巨大差异,钢铁在河北是非常低的价格,但是在西部省份,可能价格会增高,因为东部的基础建设很完善了,对水泥,钢材的需求就不会太大了。
西部有市场需要,东部产能过剩,产能置换就对于中国经济有促进作用,中国的市场调节机制不是会完善,还需要政府做一个政策来调节这种产能分配不合理。
这种老厂换新厂,会加速这种产能过剩行业的技术进步,因为新的工厂,必然是新的技术与新的设备,对淘汰一些能耗指标比较高的企业与设备是有一个促进作用。
鼓励小型企业抱团,新厂的投资,一个厂可能支撑不了,但是一个集团是能够承受的,这种大型集团的人才培养,资金实力,抗风险能力与技术实力比小厂来说差距非常大了。
从中国东部到中国西部,还是在中国,还能减少中国的就业压力,虽然新的厂可能企业招的人比较少,像设备的大修需要更加专业的公司,这个需求是不会变的,产能置换不会造成对就业较大的影响。
优化劳动力配置,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第二产业为主变为第三产业为主,东部是第二产业变第三产业,劳动力再合理分配,要东部的制造业释放这些劳动力,第二个就是西部是第一产业变第二产业,需要在西部地区新建工厂,以上两种劳动力变化会带来内需的巨大的提升,因为农民(第一产业)的收入与工人(第二产业)还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是中国那么多农民出来打工的原因,服务行业人员(第三产业)的消费能力与工人(第二产业)的消费能力有巨大的,你在工厂或者工地是花不出去钱的,但是在三产发达的地方钱消失的非常快。
这种劳动力的优化会带来内需极大提升,在欧美需求减少的情况下,这种中国产能置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是贵州人,贵州以前水泥厂少,产能小,贵州近十年以来的基建发展产生的巨大需求,钢铁与水泥厂来说这是钱,超额的利润啊,看了老贵毕公路与新修的高速公路,除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十年来贵州修建的水泥厂也为这种基建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即价格合理的产品。
错峰生产对于小厂来说,就是停多少天,就少多少天的产能,对于大型集团公司来说,让不盈利与小产能的厂多停,产能大,盈利多的厂少停,这是对集团公司是有利的,也是促进企业抱团,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
你停了生产,产能是会下降的,这就是这个政策的目的,让集团内部决定,那些厂多停,那些厂少停,更加符合集团自身的利益,推行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一个省内部经济发展都会不一样,这一次的新基建在贵州省,分下来贵阳市与遵义市占的最多,这种新项目产生需求就会影响受到运输成本影响比较的制造业企业的位置,这种需求的差异性也会影响一些水泥企业的停窑天数。
碳交易的目的是减少碳排放,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强制执行阻力太大,定一个标准的,那么标准之下的企业,就不会产生减排的想法,碳交易的好处在于会促进标准之下的企业减少碳排放。
超排的企业,政府月月去核实处罚,政府人员工作量也大,企业想的也是如何绕过监管,有时候罚款还没有超排的利润大,那么碳交易,你买去啊,政府能够减少工作量,国家能够最大限度获得一个减排的结果,企业也会开始重视这个,应为这个是成本啊。
除了有一些政策是死命令,政府不会像以前对企业的干预那么大,但是也不会完全丧失政策干扰,新的政策干预是从增加企业的成本或者利润来驱动企业完成政策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