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入了N个手工圈后,发现了手工小伙伴们的不同玩法。
之前我们粘土圈,大家都在玩的是创意和神态,谁的作品好,颜色搭配是一块儿,关键还得看“神似”,于是刷圈的时候往往大家比拼的是创意,卖原材料的居多,卖课程材料包的少,因为粘土这个项目,手法变化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作习惯与步骤,呈现上也就会不同。师出哪家,一目了然。但能学成几分,却是各有千秋的表现。所以,玩粘土要了几分手艺的天分。

刺绣圈,都有传统文化的积淀,更多经典的绣图来自历史的积累,丰富而多彩。比起立体捏塑,这个只要练好基本功,再加上图案的加持,成品就会丰富多彩,在现在年轻手工咱家里玩的少,因为作品的费时与实用性都不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心理诉求。

到了现在正在热玩的钩织圈,大家对这伙群体都有好听的称呼“织女”。这个和刺绣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于具有学习的普遍性,学会了基本针法,就能实现对着“图解”来编织,基本功好,作品就能好看。但问题就在于“图解”的来之不易。钩织发展在中国时间不短,但更多的是妈妈们手中的毛线织毛衣,能实现自由创作的妈妈们都是在凭经验加减针做衣服的尺寸。但在西方和日本大家似乎更想创作一些生活常用艺术品,比如钩织桌垫,蕾丝类的。所以现在咱们能看到的一些经典图解,以英文和日语的居多。
和圈里人接触多了,也渐渐熟悉了大家的级别分类,在我看来,能进行自由创作图解,实现微钩的为大咖级别,按照图解进行钩织整套的为熟手级别,看视频进行钩织的为新人系列。真正的大咖靠的是源源不断的原创为钩织界创作更多的经典。
从现在接触的圈子来看,人数上钩织大于刺绣大于粘土。难度上,粘土反而成了立体呈现里更不好实现的。
在之前分析艺术形式的时候,我发现粘土和刺绣实际上就像咱们中国很多的艺术形象一样,追求形似和神似,他们不会像十字绣和钩织一样,具体到每一针的精确,“差不离儿”更像咱们中国人的精神,多了几分柔和的色彩。而钩织、十字绣、钻石画、数字油画等现在流行于年轻人的艺术形式,将作品模块化,精细化,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这个也不能说谁好,也不能说谁坏,不过倒可以看出的是培养人格上的异同。比如西方和日本擅长机械化加工,和他们玩的项目一样,都是严谨精神的体现;我们中国擅长的工艺品,服装鞋帽等产品也是骨子里的习惯导致。民族里所流淌的不同文化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产品及兴趣的不同成长方向。想来也是极其有趣的事儿。
各种圈混玩的好处是感受到了不同玩法的交融,娃圈+钩织是很多女生的宅家必备,粘土+带娃是妈妈们的必备;刺绣+古装是古风爱好者必备…这些美好的体验会让你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让闲余时间放下手机,在手工生活里静下心来,阳光可以慵懒地洒在你的身边,手工坊的一角可以恬然安静又自在。

越是生活的嘈杂,越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做些安静的事儿,任时光匆匆流去,你我在自己喜好的世界里留下走过的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