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治百病

作者: 刘会专 | 来源:发表于2022-06-01 06:43 被阅读0次

    昨晚然宝给我说,她有好几个老师问我现在是不是卖包的?包是自己裁出来的吗?我问然宝,你咋回答。然宝说,实话实说呗,我说你在卖包,包都是自己做的。

    之前,似乎也有被人在朋友圈里问过。自从2020年疫情开始后,我一下子就扎进了“手工”的坑,玩的品类从粘土,软陶,钩织到布艺,中间不说其他杂七杂八的,加起来有个五六样是有了。因为小时候就是看着奶奶整天做活,打小偷着玩的缘故,玩起手工来,自觉得心应手。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人在问,在打听。

    主业的工作似乎看起来高大上,“手工”倒成了大家眼里“拿不上台面”的活计。有位老师,言语中夹杂着一种看不上的味道,在我玩得嗨的图片下留言,试图以打击别人获得自己的“价值感”。大龙说,你再这样下去,会被人“看不起”的。

    看不起?为啥?

    因为手工活没有门槛啊,啥学历的人都能做。

    啥学历的人都能做,他们能做好吗?他们喜欢做吗?他们能做出新意吗?他们懂吗?…

    对话常常在我一连串的反问式语句里戛然而止。大龙觉得曾经我爱好写作,这样的事儿是让人觉得高雅的。现在做的这些并不能给自己加分。

    那么我是要活在大家给我的评判里吗?大家觉得高大上我做,大家觉得看不上的我就不能做?

    小时候,幼儿园里,小学里,老师们都是以孩子能独立做好手工作品而去夸奖孩子们,老师们也乐此不疲地去画画,去分享自己的各种小制作,近期我看到有些老师还因为自己的小手工,小绘画上某个“学习”而激动不已。那为什么,成人做这个就成了不务正业呢?兴趣爱好难道只有书法绘画,钢琴乐器才是正儿八经吗?为什么日常这些实用的美化我们生活的活计就成了拿不上台面的呢?

    生活技能类的学习难道真要因为社会职业的细化而变得边缘化吗?市面上能买到的这些手工类书籍,大都是日本原版的多些。可能是因为咱们大家现在都太忙了,都太科技化,都太现代化了,传统的这些手工在有些人眼里就是浪费时间,他们认为能拿到学历的知识学习远远比这个有意义的多。他们读不懂那些喜欢做手工,在手工里收获自我成就感的感觉。

    手工能治愈焦虑。这是我最大的体会。当我们被外界各种各样的“成功”定义的时候,难免变得焦躁不安,和别人的财富地位似乎总有达不到的距离。野心大,而当下却达不到,于是焦虑成了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

    怎么办?有的人在焦虑里把情绪传染给家人,传染给身边的同事,朋友,大家相处之中带着一种莫名的紧张感。有的人把焦虑藏进心里,在半夜里辗转发侧,失眠,导致心理疾病。也有的人跑去求神问症,在精神信仰里寻求解脱。…

    种种别人的表现,大家习以为常,却对玩手工质疑了。无疑是因为这个让人太充实的原因吧,也因为玩手工的人心态都太好了,让别人看不见和他们一样的情绪吧。

    手工让自我获得解脱。有时候一些事向外求的时候,会很困难,就比如说大家一直想要的肯定,获得别人的肯定谈何容易,而假如你去玩手工的话,你就会学会一个新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来自于自我,不被别人去定义的评价。

    完成一个制作,你会觉得自己真厉害。平常完成一件事在社会里是分工协作,天时地利人和的事儿,很多时候是不被自己所左右的。而当你沉浸在自己的手工世界的时候,所有的进度,所有的设计,所有的想法都是能够通过自我的双手和大脑去把控的,这样的节奏,这样的计划,这样的确定性会让人找到自信,找到希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

    当你做好一件作品的时候,你只需要把他放在你的生活里,偶尔生活里的一瞥,你能看到的是你曾经沉浸里的心情。如果说剧本杀的火热是因为大家都在寻找逃离生活,沉浸剧情的恣意里,那么玩手工就是能迅速进行沉浸的手工人的剧本。他们能够快速理清每个环节,每个要注意的点,然后系统化,通过双手的实践,实现了最终的作品表达。而且还能将体验实物化,每个作品的表达里都有回忆,都有思想的沉淀。

    最后用三毛的话来结尾吧(早上时间少,匆匆来收尾)一向喜欢做手工,慢慢细细地做,总给人一份岁月悠长,漫无止境的安全和稳定。 —《梦里花落知多少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包治百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ot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