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四五岁,爷爷单独给我做了一把小锄头,便于抗在肩上跟着娭毑出去种菜,我喜欢得不得了。及至五岁半,菜还没种过瘾,锄头也没玩过瘾,要去上幼儿班了。我便问,可不可以不去读书,我要跟恩种菜噢。平时从不对我大声说话的爷爷娭毑,顿时厉声道:不行!必须去读书。没有商量的余地,原因我也听不懂,只记得考得好就买糖。晚上,爷爷偷偷地跑到后屋,把锄头给拆掉了。第二天我照常去拿锄头的时候,只剩一根杆了……
就这样去读书了,记忆中也从没有一次不去读书的现象,不过迟到还是有过几次。一直抱着这个疑问,为什么要去读书?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当我现在对这个疑问有了自己的答案时,却已经毕业三年了。毫无疑问,要感谢家人坚定不移地支持吧。因为我爸妈吵架时,看着我玩耍就对我发脾气,立马去看书。从没有说过不准去看书……现在我才明白当时我在玩耍时,是他们转移注意力、发泄怒火的一个渠道……
大三时,考研还是工作?一直纠结这个问题,已尝试了两次,已上班了两年。我才明白任何一种选择都是答案。两者之中任选其一都是对的。庆幸的是我有这两种选择,更可贵的是两者我都尝试过。当我工作了两年,我才明白过来。
高二时,我问龙老师谈爱是不能失败的吗?她说可以。我说我不能接受失败……当我现在明白过来,谈爱是可以失败的,婚姻最好不能失败。不在恋爱中成长,便在婚姻中试错。无疑后者的伤害远大于前者。谈即是互相妥协,折中而行。已离开校园三年,周围小伙伴们也已领证、生孩子了。不过,也庆幸我现在明白了……
初二时,张老师在作文课上说,才初中二年级作文题目不要写人生,范围太大了!你们还很年轻,谈什么人生呢?!当然,他是基于应试作文来说的,也没有错。但是人生之思考,不可不去想。不去想,会去哪里上学读书,上班工作呢? 现在才明白,不论什么年龄都可以谈人生,答案错也好对也好,怎比没有思考要好。
唐朝太宗说过以铜、人、史为鉴,可以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天朝太祖说过干出傻事蠢事的专制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原因是其欲望冲动压倒了理性智慧。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我自己的过去不也是历史么?自己也最清楚自己的过去,回顾自己的过去没有门槛,客观理性地思考分析却有难度。回顾自己的过去犯的错误,掉下的坑,分析出原因可以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和坑,如果下次犯同样的会造成比上次更严重的后果和代价。时间是无情的,经不起反复的折腾和自身的内耗,折腾着、内耗着人就老了。人的成熟和变老是可以同时发生的,但有的只是在变老思想没有成熟,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
我不是不愿意去做,而是想知道为什么要去做。但是限于人的认知水平,在当时有些道理是不能体会和理解的。譬如,我孩提时,爷爷娭毑,爸妈非要送我上学读书,因为他们饱尝世事辛酸,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但那时候我的知识水平是很低的,根本就没有上学读书的概念。如果我当时一意孤行,用自己贪玩欲望、短视冲动来压倒长辈们的理性智慧,不去上学读书,或许现在还在挖土种菜吧。绝非看不起干农活,是因为我这个人喜欢问为什么,家里问长辈,学校问老师和同学,公司问领导和同事,又喜欢乱想,喜欢这里试试那里看看,不喜欢机械劳动。现在回家的时候还会在菜地里看看,走一走,要我一直干我肯定是干不下去的。小时候还脸皮薄、胆子小,现在变得讲好听点胆子大,敢于尝试,不怕否定,难听点就是脸皮厚,死猪不怕开水烫,乱搞一气……
人的认知是在否定中前进更新的。过去的经历现在明白是我后知后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我自己亲自体会之后才能明白的。但是以后的人生六七十年时间,我是无法现在就能实践和体会的。人的精力和时间也有限,正如大学所有的专业我不可能都去学习,学一门还特么每学期挂科。不过,我可以了解其他人的历史经历呀,他人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吗?正例或者反例,我可以学习他,成为他或者不成为他。但我更喜欢反例……
二十年前、十年前的我是很幼稚和无知的,因为对一切新事物都没有概念,被动地接受新的事物。那四十年后的我会不会觉得现在的我也很无知和幼稚呢?但不管我想得对不对,思考得准不准确,至少我现在愿意去接触新的事物,愿意去思考分析过去和思索想象未来。思前想后、权衡利弊才会做一个决定。而不再向过去那样一意孤行、无所顾忌、口出狂言、 恣意妄为。思考的对更好,错了就改正过来。思考的试错成本是非常的低的,自己否定自己心中的想法唯一的门槛就是所谓的面子问题。对自己能不能坦诚相见,勇敢面对自己犯的错误,先从自己身上分析主观原因,再分析客观原因,这是思考问题的关键。
人的一生百八十年,人生是一首美丽的诗歌,起承转合,波澜壮阔,气势宏伟;人生也是一部悲剧,跌跌荡荡、坎坎坷坷、曲终人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