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是明代归有光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我有以下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先进行了课堂导入,介绍作者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归有光的生平经历有了大体的了解。
接着,教师以“项脊轩志”这个标题作为切入点,阐释了项脊轩的两层意思,并且对“志”这一种古代文体做了解释,学生能初步掌握其中的文学常识。
然后,教师通过“听音朗读”环节,使得学生可以在听朗读的过程中,学会字音的正确读法和感知文章内容。
朗读完成后,帮助学生对重点字音进行纠偏,通过学生的自行讨论,发问交流,逐步解决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释义。字词解决完成后,引导学生发现古今异义字词,过渡到文言特殊句式中,通过问答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特殊句式,并且提出翻译要求。
以上对文言文中字形、字音、古今异义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过程,属于初步地感知文本。而在深入环节中,在对文本的分析中,教师根据《项脊轩志》的文体特点,如从它的叙事抒情方面入手,分别研读了其中的“景”与“情”。
在“景”中,教师注重对“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的点析,从《项脊轩志》的两大景入手,引导品味“项脊轩”“庭树”的景物描写中平实语言特点,但又在平易之中,暗涵着归有光对祖母,对母亲,对妻子的深刻思念,从写景语言中,析出作者物是人非之情。
而在“情”中,教师借助文本重点过渡句,将作者要勾勒的情感一一引导学生叙述出来,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又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归有光的经历,再次帮助学生通过作者去体会课文情感。
最后诵读全文作为结束,使学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