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位老大不小的青年到一家教育咨询公司应聘。
进了门,他的目光正好和前台工作人员的目光对接。
“你们这里需不需要老师?”他象在自己家里一样边走边说。
前台人员:“老师?——请问你是教哪个段的?”
青年大大咧咧:“我是研究生,可以上中学的数学。”
工作人员把他引进了主任办公室。
不一会儿,研究生冷着脸,闷闷不乐地经过前台,推门而出。
工作人员看着研究生的背影,若有所思。
这时主任来到前台,有些不满地说:
“还研究生,礼貌都没有一点!”
部下问:“怎么啦?”
主任:“一进办公室就说‘我是研究生,你们这里差老师吗?’——这话听起来不象询问,倒像是追问。”
部下摇摇头:“我也觉得这人不咋地。”
主任:“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比小学生不如。——差老师也不用他。”说完,回办公室去了。
说起来,研究生——这应该是学历阶梯的上限了。或硕士,或博士,甚至博士后,其知识量应该是够“广博”的了,其能力应该是够“强大”的了。在重庆甚至全国,不说“凤毛麟角”,也应该是“出类拔萃”了。从小学至中学,从中学至大学,再至研究生,可谓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多不容易呀!所以,照理说,“研究生”这一称号,应该是一个极其令人景仰的。
不过,事物往往有其双面性。由于多年来教育领域出现了方向性偏离,老师培养学生只重视智力不及其余,只抓分数不抓人品(虽然中学有政治一类的课程,但往往都只是让学生死记僵死的教条以利捞分),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只能是一架智力机器。他们的思考,往往只有一个原则:利己。当他们面临的事情于他们有利时,他们就“积极进取”;当于己不利时,他们就大发牢骚,或“急流勇退”。
这种人在社会层面的表现欠佳,面对家人又如何呢?
上海一位留学日本的姓汪的25岁青年做出了表率。这天,他从日本回到上海,刚下飞机,就伸手向母亲要钱,母亲解释了几句,这位时代的楷模就掏出刀子对着母亲猛刺了9刀。
一个都留学日本的人(据说日本人是很重礼节的呀——当然肯定不是日本人叫他这样做的),怎么竟如此野蛮和愚蠢呢?不明白。何况,这是面对自己的亲身母亲呀!前一阵子审判他的时候,他非常精明地申辩,说自己刺母是因为有精神病。——多么聪明的儿子呀!——这种英才,我可只能送他两个字:“畜生”!
还有一例,父母含辛茹苦培养他读了北大,还考了硕士,后来当了公务员。这应该算是有出息了吧。可他出息太大了,因为怪罪母亲对媳妇照顾不周,多次用拳头、耳光“教育”母亲,受了伤的母亲受不了,只好逃避“教育”。有出息的硕士又命令父亲照顾生小孩的媳妇。由于工作不到位吧,硕士采用了用牙咬的方式狠狠地“教育”了父亲。——这肯定让父母终身难忘。多有出息的才子啊!
如果要细数,这类新时代才子的杰出表现还很多呢!
为什么会出现层出不穷的高学历低人品现象呢?
细想一下,难道我们这个以“抓钱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没有缺陷?难道那些只抓分数不抓人品的学校校长和老师没有责任?难道家庭中以“成功教育”为重心的家长没有责任?
这些“优秀”的才子,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好比一条一条溪流,在起初的阶段是清澈的,后来因为化工厂、造纸厂等的污染,溪流于是变成了臭水沟。要让溪流重新清澈,那就必须治污。该停的要停,该搬的要搬,该整的要整。只有采取了合理的措施,治污的目标才能实现。一个小学生就如同一条清澈的溪流。起初是纯洁的,可爱的,但经过家庭、社会、学校的不良“污染”,他们就会逐渐变成一个自私、冷漠、傲慢的人。这是一种失败:这是家庭的失败;这是学校的失败;这是社会的失败。
拯救这种失败,刻不容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