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风格非常重要,很多作者没有意识到文笔的重要性。
不少作者标点符号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语病,文笔给人感觉中规中矩,没有太大的毛病,但是也没有特色,总的来说就是文笔很平淡。
读者看到一个作者的文章,最容易打动他们的地方是文笔表达,就是形成个人的风格。
文笔风格的量化点
1、看流畅性
这是文笔风格的一个基础要求,在写出优美的句子之前,我们要首先保证把一句话说完并流畅。
不经常写文章的人,有可能会用一些很复杂的句式,把一句话写的特别长,很难理解,有些句子读起来就非常拗口,有时候要读几次才大概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
翻译过来的哲学书有些句子很长很拗口,表达的意思非常复杂,流畅性通常很差。
新人常见的一个情况就是不能把心里的话描述清楚,词不达意,心中明白,嘴里糊涂,解决的办法就是多练多写。
坚持写上一两万字,大部分新人的表达风格都会看到很明显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文笔上注意一些小问题,比方说标点符号没有用对,三个“的地得”没有用对,语法没有问题,文笔流畅之后,这样就过了及格线,到了一个中规中矩的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之后,至少在表达方面不成问题,很多作者开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讲故事部分,学习各种讲故事的技巧,把一个故事从头到尾讲完整说流畅,当这方面也做到位之后,有些作者就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提高,也许写过几部作品之后,文笔的风格都没有很大的变化,给人的感觉依然是中规中距没有特色,如果到了这个阶段,大家要注重进行文笔上的提高,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文笔风格。
2、句子的长短
有一种情况很常见,新人写出来的句子比较长,一个句子里面包含几个意思,看起来就有点混乱。
再写过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就会有意识的将一个句子里面的几个意思都拆开,每一个意思用一个短句来表达,将一个长句子拆分成几个短句,这样看起来条理性就比较好。
实在拆不了的句子,就先把它保留下来,如果想到了更好的表达方式,我们再进行调整。
3、文笔的语气
我们之前讲到了人称视角,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一个优势是在文笔上面表达出情绪,有的作者文笔表现非常搞笑,有一种很夸张的方式逗读者发笑,有的作者语气很随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有些作者文笔语气会显得很低沉,好像用悲伤的口吻跟读者讲一个难过的故事。
文笔就是一种风格,有些作者会形成自己稳定的文笔语气,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个人的辨识度,哪怕那篇文章没有标明作者,但是一看到作品的语气,读者就知道是某个作者写出来的,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大家的文笔风格已经非常明显。
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个人风格就很明显,特别是他写的一些批判性的杂文,读者会感受到一种很强烈的攻击性。
4、字词的使用习惯
我们经常看到有一种文风叫做古风,作者的文章当中常常会用到古诗词,类似于明清的白话文小说。
有些功力比较好的作者,甚至还会用很多文言文才会看到的字词,光是看到这些字词,在视觉上面就能够产生一种时代的距离感,如果我们用现代白话文来写古代的故事,我们一般叫做历史故事,并不会说那是古风故事,因为文笔风格还是现代语言,不是古代的文风。
哪怕是现代白话文的风格,每一个作者都可能有不同的用词习惯,有些作者就喜欢用一些很生僻的字眼,看起来那些词语很华丽,我们常常要查一下字典,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有些作者就倾向于用大众都很容易明白的字词,他们很少会用一些生僻的字眼,甚至会有意识的少用成语,哪怕他们用成语也会用大众经常使用的那一类。
5、精句的多少
什么是精句呢?有些句子,读者一看就会觉得特别与众不同,甚至可能会忍不住拍手叫好,这些句子有可能是一些非常精妙的比喻,有可能就是用一两句话说出了非常深刻的道理。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里面的精句越多,我们看起来就会越过瘾,不时的感到惊喜,如果精句非常少,我们就会觉得文笔平淡,表达上面中规中矩,哪怕作者刻意用一些很华丽的词藻,读者也很容易看腻。
这5个衡量方向是个人写作体系当中总结出来的,并不是权威的标准,如果大家不明白什么是文笔风格,至少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衡量,流畅性、句子的长短、文笔的语气、用词的习惯,精句的多少。
路遥先生的文笔风格,给我感觉是比较平实,它里面也会有一些很细致的展现,但是总体感觉就是中规中局的基础上面稍微提高了一点,给人感觉不够惊艳。
陈忠实先生的文风就比较豪放大胆,特别是在男女情爱的描写方面,他处理得非常张扬,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直接找《白鹿原》的开头看一下,他在作品的开头就已经表明出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他的表达风格就是段落很长,按照我们现在所说的现在的阅读习惯,在段落的处理上面应该要短一些才好,如果以前是用稿纸来写,也许他的一段就是一页纸。
余华先生的风格就比较诙谐幽默,《活着》的开头就比较让人喜欢,看起来生机勃勃,画面感非常好。
刘亮程先生写出来的文风,乡村的气息非常浓郁,而且他不会用一些特别华丽的词,他用到的都是一些很朴素很常见的,但是他能够写出非常有趣,让人惊艳的效果,有时候你会感觉他的文风很空灵。
怎么练习文笔
光是读不行,光是写也不行,有时候一边读一边写,有时候要写一段时间,停下来再读一段时间,这样就会有对比,作者可以明显看到自己的文字跟丛书作家之间的差距,然后才能够发现自己自己的文笔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提高。
有些作者会认为,只要我看书足够多,我就一定能够写好,这并不一定,一个人看书看多了,他的文笔审美会提高,他知道怎样的文字才是好文字,但是他不一定能够写出这些文字。
经常有作者感觉自己越写越差,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他的文笔表达其实是在慢慢的上升,但是他的写作审美一下子提高太多,他就发现自己的文笔功力,跟不上自己的审美,是这样产生的差距。
有时候我们看惯了别人的文笔,觉得那才是正常文笔的水平,一旦我们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写得很差,每当有作者因为这种落差,觉得自己写得很差,这反而是一种好事,这是写作进步的一种有力的证明。
因为在这里头有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的水平没有提高,我们根本看不出自己有问题,正是因为我们的眼光已经超过了我们的实力,我们的实力就要去追赶我们的眼光,一个人就是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来成长。
为什么经常有人说持续写作一段时间之后,自己以前的作品看不下去呢?这就是一种无形中的进步。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不要有意识的去养成翻译腔。
有时候我们觉得西方的一些作品不是很容易读下去,他有时候就是翻译的问题,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有些作者有些翻译者,他们是为了要严格忠于原文的正确性,它就牺牲了中文的美感,我们用中文写作习惯写短句子,翻译过来的作品就常常会出现很长的句子,这就是两种语言表达风格上的差异。
不同的语言也有各自文化上的差异,比方说我们中文经常会用到成语,欧美的作品就经常出现关于上帝的感叹,像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其实很难避免,当我们看到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作品,我们要留意,不要被各种翻译腔所影响,大家在选名著的时候也要兼顾文风的优美,如果我们对这部作品的文风特别反感,那不看也没有关系,又或者我们重点学习故事的技巧,而不学习他的文笔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