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韦克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她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动机与成就进行了长达40年的研究,搜集了大量的证据。
德韦克标志性的观点是:人们的信念决定了他们的成就。我们对自己以及自己能力的信念,也就是德韦克所谓的“自我理论”(self-theories),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经验,这可能会为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划定界限。
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智力水平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大多数人认为智力不过就是一个实体,它存在于我们体内,供应有限,人们无法提升。
而另一些人的观点则与此不同。他们相信,尽管智力水平会因人而异,但通过努力,人们最终是能够提升智力水平的。
以物理性质打个比方,另一些人把智力看作和力量差不多的东西:想要更强壮、肌肉更发达吗?开始练举重吧。
大多数人则认为智力更像是与身高类似的东西:想要长高?你没那个机会了。
如果你认定智力是一个确定的数值,那么你学业和事业上的每次挫折都是在测量你的智商。如果你相信智力是可以提升的,那么这样的挫折就会成为成长的机会。
大多数人认为,智力是需要证明的东西,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智力是需要发展的东西。这两种自我理论会把人们带上两条迥异的道路。
德韦克说,目标可以分为两类:表现目标(学英语只是为了得到成绩A)和学习目标(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跟世界进行交流)。在多个研究中,德韦克发现,给儿童设定表现目标,比如在考试中拿高分,对相对简单明确的问题有效,但是这通常会抑制儿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地方的能力。
在你长期只是把目标定为成绩上,你的孩子,他就只是为了成绩而在读书。不会体会到知识它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模式就只是为了成绩,因此,很多书呆子就是这样子培养出来的!
如果转换一下关注点,让你的孩子明白,知识不只是为了高分,最重要的是为了使用,让他体验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比如:你孩子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你就给他钱,让他去帮你买个东西,看需不需要找零钱,要找多少零钱。
同样,你关注成绩,就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智力有限,每次考的不好,都怪自己是个不聪明的人。久而久之,他会放弃学习!
你关注的是他是否真的学懂了。你就会在他犯错时给与帮助。让他多进行几次,他也就能明白,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掌握这些知识或技能的。久而久之,他就会越来越喜欢学习!他也会认为学习是要不断努力的!他以后就会更成功!
小结一下:智力它不是固定的,它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提高。
目标有两种:一种是成绩为导向,一种是会用为导向。
影响孩子的,是你的思维定式,你选择了哪种,他以后就会朝哪种走向发展。这些,全都在于你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