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信其道,再亲其师
读第22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论语》有言“亲其师而信其道也”,被教师奉为圭臬。但我读了苏霍的《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这条建议,我发现作者至始至终也没有教师的“神圣”作用,而是从非常理性的操作引导方面,去吸引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更没有提出让学生去热爱教师这个人。教学是“事儿”的设计,不是教师自我形象的刻画,这是我的第一认识。针对苏霍这样的教育大家,我们没有机会面晤,但从其教学实践获得的间接言论却受益匪浅,这样的认识过程,就是“先信其道,再亲其师”的道理。其实,教师对孔子的认识也是从《论语》悟道开始的。
苏霍对本文题目的理解是很有意思的,他用“争取学生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来描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作用。他还类比了一个更为形象的比喻,“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苏霍对“争取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是有一个总体定论的,他认为:“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基于这样的认识,苏霍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具体做法的。
第一个方面是对有志向学生的争取。
苏霍以物理学科为例,他说,“还有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还有一部分青年决心把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攻读,而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只是科学的入门知识,你就应当关心使他们对物理学(技术、机器、机械、科技知识)的志向确立起来。”怎么办?他说,你还应当有一个“自己的学校”——少年物理学家学校。
这个学校实际就是一件教师的专业教室,我不妨把它称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室”。这间工作室有这样几个区域:思考之角,难事之角,创造之角,幻想之角等。思考之角训练学生接触科学知识,阅读科学书籍的;难事之角是引导学生运用特殊设计思想把模型图纸变成实物的;创造之角是作者和学生“实验员”共同备课演示教具的;幻想之角是通过点燃学生志向的火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够驾驭知识的欢乐和自豪感。从教育意义上看,作者有点适性而为的做法,只是根据这些有志向学生的意愿进行合理引导,让他们带着热烈而喜悦的眼光,都能到这些角落里来。没有强迫,只有适性,因材施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就得有自己独到的方法。
12年前,我有一个物理的课代表,叫做陈xiulin的,一次他在课间时间,摆弄一个手电筒的三节电池并排的电源装置,表面上看是并联的集束电池,但实际是串联的三节7号电池,这个装电池的框架结构是怎样设计的呢?我和他共同做了研究,发现了三角形金属片和错位衔接的导线,共同体验到图纸到实物,知识到技术的创造转化,感觉到发现知识的快乐和自豪感。现在回想起来,这个事例仍然记忆犹新。但因为初四应考的原因,这样的发现和探究并没有进行下去,读了苏霍的培养“我的学生”“自己的教室”,自是有点惋惜的。
第二个方面是对无动于衷学生的唤醒。
读到这里,我是赞叹苏霍的伟大的,因为他并没有放弃那些无动于衷的落后学生。他深刻地认识到,“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既看到了要争取好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他还注意到了要唤醒学困生的思想和心灵。
怎么办?苏霍的的建议是唤醒意识。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特别是他们通过心理研究会议,老师们共同思考:“怎样才能找到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起学生的精神 。” 这样的会议有点像我们常用的班教导会,但我们没有深挖到心理唤醒的层面,当然我们也等不及。在苏霍看来,“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来。”“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上个周,我到常州北郊中学观摩了他们的“理解性德育文化”,骨干班主任介绍了“理解性文化的班级幸福密码”,有一种理念叫人敬佩,班级管理叫做“不是为部分优秀学生的,而是为了全体学生的”,推行的是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责任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在班级中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教育价值观完全可以迁移到学科教学方面来。会后交流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学困生的管理问题,经过研讨,大家达成共识:先是情感关注,再是展示亮点,后是多元评价激励。现在看来,情感关注其实是研究学生心理,找到唤醒心理和思想的那个领域;亮点展示是通过学生认识来鼓舞学生精神;多元评价是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使学生的思想跟他的自尊感融合起来。这些做法原来都与苏霍的建议是一致的。
在文章最后,苏霍总结到,“一个人体验到他能驾驭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这是一般智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 我认为,在我们 “争取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方面,这句话无论是有志向的优秀学生,还是态度冷淡的学困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今晚看了《大众日报》一篇叫做《草原动物园》的连载文章,有一个导读标题是“信仰是永葆对世界的好奇”,感觉对“信仰”的解读真好,教学中的“体验和刺激”不就是一种学生学习的信仰吗!让学生爱你的学科,两个方面的学生都要让他们有这种“信仰”。
文章中多次提到“我的学生”这个称呼,实际也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并且还包含了优秀生和学困生。因此,孔子的“亲其师而信其道”不无道理,但读了这条建议后,我认为,更为完整的认识应该是:先信其道,再亲其师,更信其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