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永葆对知识的好奇
读第23条《怎样把思想同自尊融为一体》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阅读这篇大约1100字的简短文章大约有一个周了,我一直无法落笔写出感悟,倒不是因为这篇文章不好理解,但我把握不好我的切入点,诸如建立自信,组织活动,塑造人格,表现自我,维护尊严……发散点太多,所以一直没有想到如何写起。今天首先是星期天,然后是世界读书日,休息之时,电视里开始播读书日《中国好书》的专题节目了,芒果台还有热播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我想还是动笔吧,因为这个日子是非常有纪念日子的,谨以此文“以读书日的名义”献给阅读苏霍的同仁们。同时,也把我的思想和自尊融合一下,用阅读的认识鼓舞起我的精神,在书写中体验阅读的快乐心情。
我再次阅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实际是上篇《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的一个补充建议,或者说是一篇的附录文章。在上篇文章中,苏霍在争取那些无动于衷、态度冷淡的学困生的时候,组织心理研究会议进行讨论,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找到人与自然、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在这个领域用认识鼓舞起他的精神,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的心情。这就是说,要使思想和人的自尊融合起来。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在这篇文章中,为了做到这一点,苏霍承上启下地进一步说,“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如何实施?他解释到,“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应该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
两篇文章衔接起来阅读,我的认识开始清晰起来,凝聚那些思想的发散点,梳理出的大意应该是这样的:先是寻找学生的特殊认识领域,再是让他们对集体学习活动做出个性贡献,体现出知识的现实性和积极性,最后是表现出自己的人格。所以,我的题目就是“学习就是让学生永葆知识的好奇”,落脚点则变成了更高一级的“塑造人格”。
具体来看一下苏霍从一年级到十年级的“活动计划”或者叫做“塑造人格”的发展计划。
一年级,师生搞一本集体创作的图画册《朝霞》,让每一个孩子画出和写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每个人都把这当成自己的光荣。
二年级,师生自编故事和童话,每个孩子都说点经历的故事,甚至是虚构的东西,每个人都感到思考和讲述是一种道德的尊严。
三、四年级,举行“读书晚会”,每个人讲述读书内容,背诵文章片段,进行精神交流,这是一种智慧和技巧的独特的竞赛活动。
五年级,作者的学生成为低年级学生的智力教育者,确立了这些学生的自尊感。
六七年级,有些学生当上“少年数学家小组辅导员”和“外语学习小组辅导员”,承担一二年级学生辅导工作。这点就像我们现在叫做的“小老师”。
七到十年级,每个学生都在“科技晚会”上做介绍或作报告,学生感觉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这些活动几乎都是面向所有学生进行的,一个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师设计让学生参与的好奇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集体智力活动中来,通过自己的个性表现,去体验驾驭知识的能力和自豪感,进而把思想和自尊融为一体。
让学生好奇地参与活动是第一步,让学生活动体验后具有自豪感是第二步,因为这是内生的环节,下一步学生将走向自主学习之路,这才是苏霍想要的,也是我们当前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
今天是世界阅读日,主流电视台都举办了专题节目,我了解到2016年“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我国读书量达到7.86本,接近于欧美10本左右,离韩国13本, 日本12本也缩短了距离;纸质图书阅读量4.65本,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个成绩,是与近几年国家全民阅读倡导,推行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是分不开的,例如影响力较大的电视媒体的“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朗读者”等等,这些主流的文化活动实际是实现了我们的文化思想和我们的文化自尊融为一体,为我们带来了传统文化阅读的一种自豪感。
由此想到,我校是不应该重新规划一下语文学科的年级阅读计划了?以国学经典为例,初一读《弟子规》《朱子家训》,初二读《论语》《大学》,初三读《孟子》《中庸》,初四读《道德经》《庄子》,每一年级都要参与到诵读节目中来,读读自己喜欢的国学名言,讲讲经典故事,演演成语典故,写写古为今用,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学习的自豪感。
“活动计划”还是外显的载体,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实质是塑造学生的人格。何为人格?人格也称个性,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人格现在一般是指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它具有内在差异和适应环境的特点。因此人格是可以培养和塑造的,教师的活动设计和环境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说,让学生永葆对知识的好奇,就是为了塑造学生的人格。一旦思想和自尊融为一体,人格也算是暂时稳定下来了。教育教学,是为了“塑造人格”,这是教育的另一种诠释了,姑且这样暂论。
其实,在教师设计这些“活动计划”中,不单学生是在受益的,教师也是教学相长的受益者,在“塑造学生人格”的同时,也是在“塑造自己”。如果没有这种认识,那么,我们是不道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