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给教师的建议》感悟读书
读书:认识“科本化”的实践活动

读书:认识“科本化”的实践活动

作者: 赶潮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3-23 20:51 被阅读28次

    认识“科本化”的实践活动

    读《第16条 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今天阅读到第16条,应该是第4遍了,前面读了一遍,抄了一遍,看了一遍,现在是想了一遍,虽然看懂了文章内容,但对“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却不是很理解,虽然译者给出了提示说是“一些实际操作活动”,但我还是先想到了课堂拓展的专题课、课后辅导的指点课,这是属于延伸和补救知识的,不属于实际操作,应该不对;然后,我想到了社团活动,属于实际操作,但又属于特长性活动,与学科关系不大;接着还想到了现在的开发“课程”概念,拓展性的课程又有点大,也不合适。思来想去,一个周时间,我感觉还是基于学科教学基础上的校本化的一种实践课程,或者说是一种“科本化”的实践活动。

    读书:认识“科本化”的实践活动

    恰好今天看到一个解读“核心素养”资料,在如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片段中,文中提到了“校本化表达”的做法,特别是说要重视学科课程和校本化综合课程的设计。文章介绍到,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关系开发的,重在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校本化综合课程是基于社会与生活情景的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我灵光一闪,原来,学科教学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科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应该是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直接经验,学科教学和活动体验应该是交互和互补的,这样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体现出一种泛化(学以致用、体验所学)的社会价值。这和当前我们所提到的“学科教学”要走向“学科教育”的“素养论”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不禁感叹苏霍的先见之明。

    读书:认识“科本化”的实践活动

    应该再读第5遍了,这次是感悟一遍吧。

    基于学科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在于,“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生活和劳动中必需的实际技能,而且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体系中,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首先为了进行智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我的理解是:通过直接经验,让学生感悟课堂所学的间接经验。我们的老俗语说“听讲三次,不如捣弄一次”,学生自然就会表达言语,意思是相通的。

    苏霍还强调学科活动的重要性,他说,“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 我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在劳动中产生思想” 例如“每个学生在几年学习期间栽培一棵果树。在这个栽培过程中他不断地做出新的“发现”,一些新的思想激动着他,他把这些思想说出来,使他的情感和思维得到磨练”。我的看法是,间接经验指导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反悟间接经验,产生的思想再用言语表达出来,这就是上升到个性化的理性认识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实际上,苏霍在前面章节中,多次提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词的涵义、去编写作文,原来不是应景作秀。实事求是地讲,因为应试等原因,我们现在把这样真正的实践活动丢掉了。

    读书:认识“科本化”的实践活动

    苏霍接着说实践活动的效果。“凡是着迷于一件有趣的劳动,在劳动中不断地揭示出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的学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乱的,言语也不可能是迟钝的,因为学生不仅在劳动,而且在思考,在推断各种因果关系,在规划未来的工作”。我想,这是“走心划痕”的活动,我到现在记着在小学“种蓖麻”的全部过程,以及卖钱收入之后的欢乐,我能清楚地说出选种、点种、浇水、采摘、剥皮、收购站出售的一些细节。某种程度上讲,我是从“种蓖麻”开始认识植物生长和庄稼生长的。

    苏霍的世界是巨大的,他甚至认识到教育的社会化价值。他说,“没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犹如没有旋律就没有音乐、没有词就没有言语、没有书就没有科学一样。”我想,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正好说明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融合过程,也是一个人认识问题的提升过程,这就是真正的学习。这是矛盾论的因果关系,还是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应该二者兼有吧。

    读书:认识“科本化”的实践活动

    那么,老师们应该如何有效去开展基于本学科特点的实践活动?

    苏霍说,“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准备这些学科的教学时,都要周密地考虑:以什么方式,通过何种劳动,才能揭示出本门学科中学生的思维建筑在上面(原文中指的是劳动与思考的统一、活动与词的统一)的那些关系和相互联系。”他还举了物理学科的实践活动例子“布置一个学生做一件仪器原理的模型,通过它可以演示机械能转变为电能,而电能又转变为热能。另一个学生则制作一种模型,演示机械作用怎样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这种劳动不单纯是为了说明知识,而且可以说是知识的活用”。这是对学科教师的实例指导。现在想来,还有几个孩子能拆装电动机、发电机模型,能制作出独具特色的科技小发明?不是学生无能,教师不能,实环境、形势所异也。好在有识之士已有所认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缘由此生吧。

    文章最后,苏霍概括性地点题总结:“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是一个“人和自然(社会)”的沟通载体,关键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素养”,是不有点“核心素养”的意思?

    读书:认识“科本化”的实践活动

    去年撒贝宁主持了《加油向未来》的科普节目,是个好节目,但应该是学生时代就熟知的题目,反而让明星们献丑了,实践活动这一课补晚了;《中华诗词大会》也是个好节目,掀起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但学校里实搞的不多;今年董卿又推出了《朗读者》谈话节目,走得是独白的情感路线,激发了对名著典章的阅读情感,但我们可能也只是学了皮毛。固然,实践活动甚至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学科教师能不能结合自己学科衍生拓展出适当的实践活动呢?比如物理的科技创意、化学与生活、语文的国学品读、英语的歌舞青春……只要我们去想,本学科就有的是活动载体,而不必非得跟着中央台去跑,应景的活动永远也做不出名堂。

    读书:认识“科本化”的实践活动

    放开眼界,我还想到更大的综合实践活动,大约叫做“研学”,有点儿项目组团队做专题研究的意思,还有叫做“游学”的,大概是游历学习的。倒也不见外,孔子不就是周游列国的,游学成果最后成了《论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认识“科本化”的实践活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wt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