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在整理过往咨询者材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例颇具代表性的案例。
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特地将这个案例的关键信息进行了加工与处理,在此呈现出来,旨在和你探讨:
1、为什么我们总在不停地选择职业?
2、职场巨婴的典型思维特征有哪些?
3、扑朔迷离的困境中,我们该如何进行突围?
一、才半年时间,就受够了这份工作!
咨询者文静(化名)前来找我咨询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晓璃老师,我实在受不了了,分分钟想要离职......”
文静,一枚90后姑娘,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学历。
按照文静的说法,当年她实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所有的功课成绩都比较平均,相对来说英语成绩稍好一些,就这样报考了英语专业。
毕业后的文静觉得自己的专业水平一般,无法胜任英语方面的工作,又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她的父亲通过朋友的关系,给文静安排到了一家公司的人事部做助理,因为这家公司的总部在国外,对英语有一定要求,待遇环境都还不错。
一开始文静感觉还挺新鲜的,但很快就有些厌倦了,每天都是繁琐的工作内容。
对内要监督审核员工的考勤,时常有人询问工资的扣款事项,你要不厌其烦地解答;
对外要跑社保,办理员工入职、转正、离职等手续,一件小事儿要跑好几趟是常有的事儿;
最头疼的要数劳动争议的处理,领导不愿赔付,员工不依不饶,人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既不能违背领导意志又不能把员工给惹毛了......
“我觉得快要崩溃了!”文静嘟囔着说。
“你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吗?”我问。
“最好能让我获得进步,像是之前上学时,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高,就是进步。”文静顿了顿说:“看来还是找个和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好......”
二、你以为的选择,可能只是个“伪选择”!
文静告诉我,英语专业对口的工作并没有太多,从她目前的实力来看,唯一能应聘的工作,大约就是培训机构的英语老师了。
我和她说了一个故事。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你买我的马也好,租我的马也罢,都随意,价格都便宜。
霍布森的马圈大大的、马匹多多的,但马圈只有一个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所以买马的客户左挑右选,自以为选到了满意的马匹,最后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这不过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更是一个“形式主义”的选择,也称为“伪选择”。
后来,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余地的选择讥讽为“霍布森选择”:人们自以为做了选择,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更像是一个陷阱,并不能带来建设性的决策。
对文静而言,她的职场经历极为有限,从毕业到咨询只有半年左右的人事助理工作经验,对很多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容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如何判断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就适合自己呢?
还有,通过对过往的梳理,我发现文静很少有成就体验,也没有多年坚持一件事的经历,甚至连一本书都没有看完过。
横亘在文静面前的那扇“马圈门”,一是她缺乏沉下心来做成一件事的体验,二是她每天会被无数念头牵制,总在幻想着更好的选择。
三、追溯念头,找到问题根源
我:“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你更倾向于去英语培训机构当老师,而不是留在大公司做人事?”
文静:“因为我会觉得自己在不断成长。”
我:“为什么你做了培训老师,会觉得自己在不断成长?”
文静:“因为我可以专心研究我的专业呀。”
我:“为什么你会认为做了培训老师,就能专业研究你的专业?”
文静:“因为老师的工作不就是备课和上课嘛,只需要教好学生就好啦,没有必要复杂的人打交道。”
......
通过追溯发现,文静之所以考虑培训机构老师,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她认为自己不擅长和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在她看来,同事、领导以及社保等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比自己强),她认为和孩子们打交道会简单很多;
二是她觉得人事工作琐碎繁杂,在她看来,老师的工作会相对简单且单纯,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告诉文静,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英语老师,大概要负责以下三部分工作内容:
1、协助课程销售及招生工作;
例如很多培训机构都会有会销,作为英语老师,你需要全程跟进参与,包括会场迎宾、引导学生家长、必要的时候促单等等;
2、围绕续班为目标的教学工作;
在商业培训机构,一般不会以专业教学水平作为评判标准,而是以你所带的班级转班率或者续班率为考核标准,也就意味着,在这些商业培训机构看来,一个老师课只要教的差不多就可以了,关键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家长继续报班学习。
有的甚至会出台考核政策,比如要求老师保持80%以上的续班率,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则会扣除当月工资,等等。
3、课后维护工作;
为了保证一定的续班率,作为老师你必须给家长打回访电话,每个月还要进行必要的家访,另外很多商业培训机构为了保持员工时时斗志满满的状态,无休止地打鸡血和开会是常态,即便老师也无法幸免。
“所以,你之前向往的英语培训机构老师的工作,既不能让你轻松下来,又不能让你摆脱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处理和强势的学生家长们的关系。如此一来,你还决心从事这份职业吗?”我问。
文静吐了吐舌头,头摇得和拨浪鼓一样。
四、巨婴思维,才是罪魁祸首
不论是从文静的言谈举止,还是从她对事物的认识来看,尽管她已毕业半年,但内心还是非常稚嫩的。
文静生性敏感,缺乏安全感,同时自律能力较弱,独立思考能力匮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或许深知女儿脾性的父亲给她安排了这份工作机会,想让文静在关系的保驾护航下,尽可能地得到一些历练。
从文静的表现来看,她是属于典型的“职场巨婴”。
1、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他人应无条件地关注及赞赏自己
在文静工作这半年来,她觉得领导不友善、同事不友好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因为大家似乎各忙各的,对她不管不问,好像没人关心她的成长。
而这种认知水平,更像是一个孩子的心智模式。
2、做事效率低下,缺乏主动性
让文静动离职念头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引荐她来这家公司的伯伯(前文里文静父亲的朋友)和文静的谈话。
在谈话中,这位伯伯提示文静平时做事要有点“眼力见”,不能事事都等着别人来指派,而是要主动熟悉岗位职责和内容,学着独立处理事情,有不懂的要积极向前辈请教,等等。
这样一番苦心的劝导,却被文静解读为“职场太阴险了,这些人一个个都排挤我”。
3、逃避为上:认为离职解千愁
像文静这样的职场巨婴们,在遇到不如意的境况时,无法冷静分析真正的原因,第一念头就是迅速逃跑,好像换个地方,一切问题就能自行消失一样。
五、摆脱“巨婴思维”,从内外两点入手
事实上,职场中有很多像文静这样的职场巨婴,有的甚至人到中年依然还是个“宝宝”。
正是因为文静的心理特征和当前的巨婴思维,使得她陷入了“霍布森选择陷阱”,这个时候,她既不能沉下心来做事,又无法开拓视野,更无法充分认识自己和世界,这使得选择也无从谈起。
我也深知,人是无法定性的,很多时候,当事人也不喜欢自己当前的状态,只是苦于不知该如何应对。
想要摆脱“巨婴思维”,需要“双管齐下”。
1、客观认知自我,提升职场竞争力
客观认知自我的一个简便办法,就是搜集周围人对自己的反馈。
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你对自我的认知进行逐一比对,看看哪些确实是自己存在的不足需要后期改进,哪些是自己的优点需要继续保持的。
接下来,就是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包括给自己每天的工作做详细的计划,将每件事根据轻重缓急,标注清楚并列明,严格按照时间及要求标准去执行,培养目标感、责任意识,等等。
最后,一定要全力以赴,构建成就感体验。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每个人都不惜重金为“极致”买单:就好像87版的《红楼梦》一直雄霸荧幕、《延禧攻略》里从服饰到光影的考究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享受,以及,男人们总是幻想自己有一辆手工限量版的劳斯莱斯,女人们总是渴望做工考究质地优良的限量版名牌包。
任何事物本身不会自己产生超额的价值,所有超额价值的背后,是人类在其中倾注的专注和专业精神。
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倒不如全力以赴做好眼前的事情,也是一种选择。
2、寻求外部支持系统,不要让自己长期陷入消极环境中无法自拔
我建议文静多和父亲沟通,就此次咨询情况来看,文静父亲对女儿的判断很准确,事实上,她的父亲一直站在女儿的身后默默守护,文静需要慢慢放下对父亲的一些怨念,看见父亲行为背后对自己深切的体察和关爱。
与此同时,文静应该主动接近那些积极正向的同事,工作中有不清楚或者不懂的事情要主动沟通与反馈,多听取同事们的意见。此外,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
我告诉文静,等你能从这份工作中体会到一丝乐趣的时候,或者等你拥有拼尽全力做成一件事情的体验后,到那个时候,如果依然在选择的当口徘徊不前,不妨再来找我,我们一起坐下来,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和欣喜。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别人尊敬的关键。”——小野二郎《工匠精神》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