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
01、《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与其说是写未来,不如说是写过去。
尤瓦尔赫拉利是一个视野很大的学者。写《人类简史》,就要有宇宙作为大背景、就要有整个生物进化作为历史刻度,写《未来简史》,就要考虑到人性、政治、哲理、科技,甚至伦理。
对于正经的学者来说,“未来”不是靠想象,而是靠推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过去的历史找到规律,结合现在的科学状况,推导出未来可能会有的样子。
尤瓦尔写的未来,我们应该都看不到了,看不到未来会有什么代替金钱,有什么会代替国家,看不到未来的人际关系会多么奇特,更不知道真正的“智人”会是什么样子,借助他的想象,有时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飘忽得远一点。
时间的长河从不停留,生物进化也永不止步,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如果放在残酷的自然界,该是被优胜劣汰淘汰的那一部分。感谢我们强大的人类族群,可怕的生产力,让我们在这其中受到庇护,吃饱喝暖度过一生,而我们这个族群中优秀的那一类,终究会进化成为跟我们不一样的“智人”。
真不幸,我们应该都看不到那一天。
但,也真幸运,我们像古老的猿,不用看到人类脱离我们的哪一天。
02、《必然》-凯文·凯利
关于科技变革所会带来的必然影响,接下来的10年、30年、乃至50年,人们的生活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产生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喜欢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我们不是猜测未来,而是推导出这一切,必然发生。
主要讲的是信息处理的变化——其实,人类社会进化的加速,也正是因为信息处理有了飞跃发展。
从小时候到现在,有线电话、手机、电脑、云端、网络,通讯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会越来越快的变化。
信息爆炸的时代,不知道该说好还是不好,从前,古人寒窗苦读十年,可以读遍经典;现在,现代人穷极一生都不可能看完他想看的信息。
虽然拥有的多了,可是未能拥有的更是多得无法计数,如果用“知道”做分子,“不知道”做分母,这个数值将无限趋近于零,我们还能更接近幸福吗?
03、《人工智能》-李开复、王咏刚
从八九十年代的人工智能,一直到现在的高端技术,都是我们普通人所接触不到的东西。
也许,我们能接触到的科技,跟实验室里的尖端科技比起来,要落后三十到五十年吧,我们身边的扫地机器人只会规划扫地路径、手机智能语音有太多话不会回答、无人驾驶只出现在新闻里,而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开始有机器人通过图灵测试,让隔着屏幕聊天的人根本分别不出他是否是机器人。
我们连星空都看不到,但有人已经到达了星空深处。
虽然做不到,虽然并不懂,可是知道有这些厉害的东西存在,真的很好啊。
关于过去
01、《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读书的时候,一直不喜欢历史,历史考试仅有的几次及格,全感谢老师的不杀之恩。
后来,开始喜欢历史,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大英博物馆、人类简史,甚至啃不完的大国崛起,都觉得很有意思。
周有光讲的这段历史,也很有意思。历史不再是“xxx年,某某某干了什么事”,而是“xxx年,我干了什么事,我身边发生了些什么事,我是怎么想的”。
就像爷爷奶奶,给你讲述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有温度,有思想,没有冷冰冰的距离感。
周有光先生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最重要的创造者之一,他的讲述让人思考,中国从清朝走来,一点一滴都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没有一丝是不劳而获的,我们从小学习的汉语拼音、我们的科技、我们的物质,都是那些活生生的人创造的。
书中对与文革的讲述,让人很意外,作为一个“反动学术权威”,周有光先生虽然没有在文革中遭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打击,但也下乡、受批斗,并没有多好过,没有激烈的批判,但也直言,这不正确。这让我一直疑惑,这本书,怎么就这么出版出来了?
一个历史的经历者的讲述,虽然充满了个人的主观色彩,但应该比那些后来人的主观揣测,要客观得多。
02、《我们仨》——杨绛
翻开之后发现,原来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我是看过的。
很朴素的描述,不知道她讲述的,是事实,还是梦境,更让我分不清楚,我这个“曾经看过”,是事实,还是做梦。
一家人,因为一通电话,顺着一条河走下去,走着走着,就散了。
本来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我们仨,就这样不知不觉、无可奈何地散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我们仨”。
杨先生冷静地讲,声音没有起伏,可听的人,哭倒了一片。
最后,在这样密不可分的三个人中,杨绛先生的女婿,可真是没有存在感啊……
文学类
01、《世说新语》-刘义庆等
书的封面,说这是“古人的微博”。还真是。
如果古代有网络,肯定不乏网红,而且都还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清流。
我们一直把“古人”的形象看得太古板了,说人家彬彬有礼、二十四孝、忠义两全,就差守规矩得苦大仇深了。
人家才不。人家照样非主流,照样耍性子,你以为故事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好人好报”,人家偏要来个剧情反转该挂的还是挂了。
无论哪个年代,都不乏可爱的人。
02、《文心》-夏丏尊、叶圣陶
关于语文的本质。
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写来教导当时的学生用的,什么是语文、怎样学习语文、修辞手法、文章构造,虽然是写给中小学生的教辅读物,通俗易懂,但是认真做学问的态度,是现在的学校无法比的。
我们当初学语文,谁会告诉你,语文不仅要在书本中学,更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呢?谁会给你搬来一堆诗词典籍,一本本告诉你应该读哪些、怎么读呢?除了修辞手法有哪些之外,谁会告诉你修辞的本质,给你翻辞海、引经据典呢?
我们的“语文”,限制在了那些教科书里面,限制在了每天一篇流水账里面,就为了语文考试选择题全对、阅读理解和作文高分,就为了中考高考的时候,作文写得跟范文一样。
却忘了,“语文”,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述。
“语文”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工具。
经济学类
01、《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米歇尔·渥克
关于如何引起对于“可预测的重大伤害“的重视 。
有些事情,我们明明知道会有不好的结果,可没人提出来、没人重视,一来二去,我们也不重视了,再一来二去,我们一起沉默地走向那个不好的结果。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和反例,告诉我们,很多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啦,大到全球变暖、股票崩盘、物种灭绝,小到心脏病发、考试惨败……
但是,看完书这么久,好像除了多知道一个“灰犀牛”理论之外,并没有任何改变……
小说类
01、《平凡的世界》-路遥
这本书的存在是为了告诉我,很多书是你曾经看不下去,后来放不下去的。
两年前第一次打开,没翻两页就困到不行,这次抱着不想放手,如果是岁月改变了我,那么……这把杀猪刀下手也太快了。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本书大概是讲在社会动荡时期,贫困的农村人通过努力翻身变小康的故事。穷到揭不开锅的孙玉厚一家,凭着努力与本分,大儿子变成了村里首富,二儿子有了难得的工人身份。
不可否认书中有一些杰克苏的成分,书中一些优秀的女性仿佛是为两位孙家的儿子铺路而存在,孙家的两个儿子升级打怪的过程也若有若无地开了些金手指,但这不影响它是一部优秀的小说。
这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也是我们平凡人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看书,无非是看几种:大开眼界的新事物、深感认同的观点、或者能找到自己影子的映像。很神奇,我跟孙少平没有一丝一毫相似的地方,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平凡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更让我们看到了同样在平凡的生活里挣扎的自己。
02、《月亮与六便士》-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
这本列在中小学生优秀课外读物的小说,曾经一直以为他讲的是一个关于小孩、关于月亮的童话故事,看到书籍封页的介绍才知道,它跟童话没有半毛钱关系,人家讲的是梦想与现实。
一个普通平凡的打工仔,突然有一天,因为内心对于画画的渴望,抛妻弃子,漂泊流浪去画画,最后病死在一个偏远的岛屿,直到死后才出名。
作者说,如果你去看月亮,就错过了地上的六便士,你会怎么选择呢?显然,他想选月亮。我们大部分人想要捡了六便士再去看月亮,才发现月亮已经不见了。
在我眼里,主人公一无所有,年纪轻轻惨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岛,好像很惨,可是书里,他最终画出了他想要的东西,并带着他满意的作品离世,灿烂燃烧生命,心满意足。
究竟怎样才是幸福呢?
或许谁都没有答案。
更糟糕的是:太多人都不知道,原来头上有个月亮,只知道眼前有着六便士,我们没有选择怎样幸福的权利。
——或许,这是一个成人童话。
03、《杀死一只知更鸟》-罗伯特·马利根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句谚语,书中有提到,“杀死知更鸟”,是错误的事情。
街道那一个神秘的家庭,因为小时候犯过一次错误,被当作精神病一样关在家里的邻居;为了给无辜的黑人辩护,而找到恐吓的父亲;明明没有犯错,却因为种族歧视而被判刑,最终被杀的黑人邻居。
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书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仿佛是围绕主人公一家和他们所处的小镇上,两三年间发生的事情,每一件都是大家默认让它发生的错事,幸好,主人公的爸爸,在这里面是一位正直、勇敢的律师。
有人说,这是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正直的阿迪克斯因为丧妻,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但他面对困难、面对种族歧视、面对未知的态度,是所有家长的楷模。
大概,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虽然人性让这么多错误的悲剧发生,但是总有一些正直的人在,虽然现在的世界有很多黑暗,但我们总应该让下一代,越来越好吧。
就像阿迪克斯说的:“总不能因为过去这一百年我们一败涂地,就放弃争取胜利吧。”
04、《1984》-乔治·奥威尔
当我们的思想都被严密地控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你的孩子会因为你某些不小心的语言,就告发你“大不敬”,踩着你的头批斗,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历史成为可以随意涂抹改动的谎言,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不再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真的只能用“战争”来保持我们的向心力吗?
……
这个世界不会让我感到害怕,因为它太荒谬了,每一个细节都很荒谬,我知道生活不可能变成这样,所以根本害怕不起来。
但,真的不会变成这样吗?1984,大概是最伟大的政治小说之一,不是因为荒谬,而是因为每一个荒谬细节背后,都是符合规律的逻辑,每一个荒谬事件的背后,你都可以从历史上找到一些事情,跟它们遥相呼应。
我们不想变成什么样子的前提是,我们明确的知道,那是什么样子。
以及,不断地思考,怎样才能避免成为那个样子。
在不同的时期看这本书,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收获。很有意思。
05、《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我一直搞不懂爱情。
包法利夫人是个一生为“爱情”奔波的人,结婚,她好像有过一段幸福的日子,可是很快,就丧失了激情,而后偷情,一次,两次,伴随着她虚无缥缈“爱情”的,是不断借债。
这不是爱情吧,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现实永远都跟想象不一,她只是用“爱情”作为借口,证明自己,满足欲望。
这大概只是一个欲壑难填的悲剧。
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要为它蒙上“浪漫”的面纱。
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可我们的大脑还是一颗猿类的大脑,我们的欲望,无非就是那些欲望,唯一不同的,就是用一些不同时代的特色给它做包装。
精致美丽的悲剧,比简单粗暴的悲剧,更悲剧。
06、《米格尔街》-奈保尔
我从来没有像奈保尔这样,认真地观察过我的邻居、用心理解过在周围生活的人。
也许,楼上有个诗人……米格尔街的故事里,我现在就只记得这个诗人了。当一个在底层挣扎的诗人,碰见一个投缘的小孩,诗人有精神世界的富足,却穷困潦倒,他想让小孩也能有精神世界的丰富,可最后,在他去世之前,他妥协了,他希望小孩能够在物质世界也是幸福的。
我希望你也是。
07、《漫长的告别》-钱德勒
比东野圭吾硬汉得多的钱德勒,一本六块腹肌的推理小说,任何剧情和感触都记不起来了,只留下枪管特有的金属味道、一张崭新的五千美元巨额钞票特有的印刷味道、以及无人公路上疾驰的汽车留下的漫天尘土味道,夕阳落下,勇士的承诺不知何去何从。
果然软妹不适合读硬汉侦探。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