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推荐了罗振宇的一个视频《怎样成为不纠结的人》,与以前的节目一样,看的时候感觉找到了真理,看完一回想,就只剩几个半生不熟的概念,怪怪的。然后就想到了高晓松,想到了如何接触到这两个人的节目,以及后来为什么远离罗振宇而亲近高晓松。
1
最初接触罗振宇是因为一个朋友,他是罗振宇最早的粉丝群成员,朋友离开罗振宇的粉丝群时因为门票升值还小赚了一笔。
经这个朋友介绍开始听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最初感觉还是不错的,「干货」满满,基本每一期听完后都好像涨了很多知识,然而听着听着就觉得不太对劲,逐渐发现,里面的推销思维太强了。
基本上每一期,罗胖都要推销一本书——而这,是节目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无论是不是好书,罗振宇都要通过一张巧嘴把它打造成一本好书。
当然,这不是我远离罗振宇的产品的根本原因,真正让我产生反感是他的一期节目。
节目与往期没什么不同,一样的「逻辑严谨」,一样的「干货满满」,但是这期节目讲的是我非常了解的一个人——明朝一哥王阳明。我读过王阳明的《传习录》,看过其他人的一些解读,也亲身按照心学的方式「修炼」过,可以说,王阳明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古人。
在我的领域里,罗胖讲的东西就现了原形。
通过这期节目,我知道罗胖根本不熟悉王阳明,或许只是知道名字的那种程度。为什么呢,他犯了一些很严重的错误。
比如王阳明的临终遗言。王阳明临终前,徒弟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王阳明留下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此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还有什么好交代的呢。通常人死之时会有各种遗憾、悔恨,而在将死之时毫无挂记,可以想象先生心地何等坦荡,喜欢先生的人决不会把这八个字记错。
罗振宇是怎么说的呢,「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实在难以理解一个熟悉王阳明的人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以前听人说逻辑思维是团队作战还不太理解,那次终于明白了,基本上罗振宇就是负责读稿的,他背后有强大的写手团队为他写推文,而他需要做的是把这些东西表演成自己的东西,而这也是他最强大的地方,表演得差可乱真。
这个错误还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对于所讲内容的理解,在这方面,我很怀疑罗振宇的团队有没有真正接触过王阳明的心学。
节目里在讲心学的时候给的大框架是心学是儒学的发展,是儒学的一部分,然后以儒学的局限性来套心学的局限性。
真正了解心学的人会明白,心学的内核早就摆脱了儒学的桎梏,实际上心学可以称得上是灵性学的一个分支,就像佛学、瑜伽一样,都是帮人找回真我的学问,王阳明的思想更是综合了儒释道中的很多特点。而王阳明之所以要把心学放到儒学的框架里来解读,是因为那是一个以儒学为根本的时代,如果想要「传播圣学」就必须在这个框架内走,所以你看传习录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会有一些牵强,就是这个原因。
把心学当做儒学来分析,逻辑思维团队在出发点就错了,又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了解所讲内容也就罢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逻辑思维还强行在错误的基础上搭建了自己的「完美」的逻辑,可以说如果你不了解王阳明,不了解心学,你看不出其中的任何问题,也就是说,你很可能被他们半吊子的逻辑讲得心服口服。
从头捋一捋,首先,逻辑思维的节目有着明确的目的,卖书;其次,罗胖或者说他背后的团队可能并不真正了解他们所讲的东西,但是他们却可以编出一套让你挑不出任何毛病的逻辑;最后,罗胖会尽力的把这一切表演成真的,好像自己很懂的样子,书真的很好的样子。
也就是说,每次我们看到罗胖自信满满地阐释一个理论,而实际情况可能是,他对此毫无所知,他背后的团队对此一知半解,而他们的眼光都在盯着你的钱袋子,你可以想象这有多么恐怖吗?这让我想起了《小丑回魂》中那个随时对你一脸坏笑,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露出满足獠牙的小丑。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3919/acacdd1dc7d9a7e7.jpg)
2
初识高晓松也是因为一款节目——《晓说》。
记得当时刚到北京不久,画PCB时比较无聊,想找些东西来听,就遇到了《晓说》。高晓松的东西和罗振宇完全不是一个路线,有一种小清新的感觉。
高晓松在节目里讲所有他觉得有趣的东西,讲民国美女的风流韵事,讲宋朝官伎的小道传说,讲美国,讲日本,讲欧洲,讲俄罗斯,讲他的大学生活,讲白衣飘飘的年代。
在他讲述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是真正的乐在其中,经常讲着讲着自己哈哈大笑,而这种笑声你在《逻辑思维》中是听不见的。
高晓松讲的东西很散,没有什么框架和逻辑,基本是信手拈来,所以你去看他的节目编排也很是随意,经常是一个系列讲到一半突然有了新的想法,于是开辟新的系列,讲他新发现的好玩的东西。而前面的系列是不是继续讲就全看兴致了——**兴起而至,兴尽而归。 **
你会感叹高晓松知识之渊博,这无疑来自于他良好的家世,他是根正苗红的「学三代」,至少到爷爷奶奶、祖父祖母这一代都是有名的学者,爷爷曾任清华大学的校长,母亲是梁思成的学生。
有一期节目里提到一个细节,高晓松对某个方面的知识感兴趣于是求助母亲,母亲一个纸条把他送到国内对这个领域研究最深的专家身边,然后那个专家毫无保留地给他讲了一个下午。
高晓松的渊博就是在这样一些高端资源的浸泡中形成的,这也是现在他能信手拈来地讲《晓说》的原因。
不过,这种个人模式的单兵作战与《逻辑思维》式的团体作战相比必然存在一些劣势,比如前面说的逻辑不强、框架乱改,以及一些个人记忆的错误。不过,需要知道的是,在高晓松的价值里,这些不是大事,**有趣比正确重要得多。 **
那么,如果要功利一些,《晓说》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在高晓松的节目中,有很多不太容易用言语说明的东西会慢慢地影响你,比如他在看待历史时不会是「成王败寇」式的粗糙,而是带着一种悲悯看待大事件中的一个个小的个体,慢慢地,你会明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也是值得关注与尊敬的;他会带你回忆他最人微言轻却最是意气昂扬的那个年代,他们是如何过着贫乏却又饱满的生活,你会知道,原来生活不止眼前的一个选择。
而在罗胖的节目中并没有这样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也是团队作战的劣势吧。
于我个人来说,《晓说》带给我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如果没有当初与《晓说》的偶遇,或许不会有现在充满冒险与乐趣的生活。
3
后来,罗胖又推出了知识付费类应用《得到》,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我手机里也装了这个APP,到现在一共买了9个专栏,每个专栏199元,接近2000块钱。而且在身边的朋友中,订阅十几个专栏的大有人在,除此之外,在《得到》中,还有大量其他的付费服务,比如每天听本书、电子书等。
到目前为止,我看的比较多的专栏有五个,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吴伯凡的《伯凡日知录》,薛兆丰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和武志红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这些专栏确实非常不错,专栏的作者在各自的领域里有很深的研究,总结出的课程充满了智慧,与原来罗胖一个团队的创造完全不同,对于这些专栏,我必须给满分。顺便说一句,吴伯凡所理解的王阳明深入得多,比起罗胖的团队天上地下。
但是再好的东西以恶劣的方式推广也会变质。起初,专栏只有文稿,你必须通过阅读来学习,后来,专栏推出了语音版。
总觉得听语音有什么不对劲,后来才发现,相比于文字,语音没有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在阅读文字的时候,看到一个重要的观点、概念,我们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个观点是否存在问题,或者和自己以前的知识体系产生什么联系,而通过这样的思考,这些东西就融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真正的收为己用。而语音则没有留给你理解与消化的时间。
所以,我很少听语音版,都是直接阅读文字,对我来说,语音版的效果太差了。而李笑来最初坚持不出语音版,要求「只字不差地阅读」也有类似的原因吧。
后来,《得到》语音版又加上了倍速的功能, 除了一个0.75倍是低于正常倍速之外,其他都是高于正常语速的,1.5倍、2倍、最高到3倍,而罗胖在之后的一些节目中多次提到,他看到现在的小孩多厉害,3倍速的音频,自己完全听不清楚,可是他们却能听懂。而且还称,这是一种进化,一旦获得进步就无法再退回来。
不管明里暗里,表明的是一个观点,使用音频是好的,而听更高的倍速就更好了,使用3倍速的人完全可以俯视众生。
但是假如3倍速听完了完全没有效果,如耳旁风一般飘散了呢?罗胖是不会管的,他只关心可以卖出多少专栏。
只有文稿的时候,1个小时的上班路上两篇稿子就已经看得头疼了,为什么?因为看文稿时需要集中注意力,你在动脑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个过程无疑是非常费脑的,而在通勤路上你又需要不断把注意力从周边的干扰集中到文稿上,所以一路读下来会有些累。
有了音频,每篇文章最多10分钟的音频,1个小时听上5篇轻轻松松,完全不会累,以前只要定2个专栏就好了,现在可以订到5个。但是实际效果呢?你的思绪随时会被周围的奇怪情况、自己的胡思乱想牵走,很大一部分音频就在这个过程中流走了,消化效果要差得多。
那么到了现在出现了2倍速,3倍速呢,10个、15个专栏?
精品就这样被当成大白菜打包推销了。
打造一种产品不难,难的是打造一种价值观,而罗胖无疑深谙其中真味。这就像是钻石一样,很多人都知道这些石头是如何被资本大鳄打造得价值连城的,但是却没办法不花重金去买那么一块。
最初,罗振宇打造的是学习者至上的价值取向,让跟随他「学习」的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而后推广知识付费的概念,愿意为知识付费的人看其他人有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而现在,听三倍速的人值得所有人仰望。
当然,他推崇的这些观点不一定是有问题的,适不适合你自己需要你自己分析,或许有的人就是三倍速能够比正常速度吸收得更好,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他所宣传的这些观点都「恰好」能给他带来更多收入。 **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3919/800f9d236bb47c7f.jpg)
4
《晓说》和《逻辑思维》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打造了两个超级IP,都传达了一定的态度,主讲人还都是胖子……但是总结起来,这两款节目,或者说这两个人有两点最大的不同。
• 目的性
《晓说》中高晓松是在讲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常讲的自己哈哈大笑,而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得到》,罗振宇是为了打造一种价值取向,终极目的是帮助他更好地卖货赚票子。
无论是一个节目还是一本书,带着目的与不带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真正好的东西都是全情投入的结果,是一种真实的乐在其中,而你如果有幸能随之沉入进去,你也能发现其中的巨大乐趣,但是有的东西呢,是为了达到其他的目的而做,为了名,为了利,这样的东西充满了铜臭味,接触多了迟早会反胃。
• 真实性
这两款节目听多了,你会发现高晓松表里如一,他斥责清华大学毕业生连自己做什么都不知道,虽然可能有他的局限性,但是他确实就是这样想的,他觉得人生应该有诗和远方,而罗振宇则要在节目中进行各种虚假的表演,甚至于不同节目之间相互矛盾,只为达成自己短期的目的。
让你选的话,君子剑和任我行你会选哪个?虽然两个都不喜欢,但我更会远离虚假的君子剑。
这应该也是现代人更加喜欢曹操而讨厌刘备的原因吧,易中天称曹操为可爱的奸雄,就是因为他虽然做了坏事,但是他有一种可爱的坦诚,「若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而刘备只会用虚假的泪水换来利益。
所以,如果以后遇到目的性太强而又明显失真的东西,最好远离,它越强大只会越让你成为它的奴隶而不自知。
**而如果遇到真实而又没有目的的存在呢?那就从了吧。 **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3919/e6f082a6b0ae2a8b.jpg)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