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风岩记》

作者: 鳝堂集庆 | 来源:发表于2023-08-02 09:40 被阅读0次

明末张明弼的《避风岩记》,是一篇有意思的山水游记。他不光是在写自然景观,还把当时官场的种种恶俗习气与自然景观做了一对比。原文较长,这里不再赘录。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明朝中下层官场的作风、标准、排场,照这么搞下去,不亡国才怪了。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后5年,明朝就灭亡了。

作者张明弼,江苏金坛人,其生平事迹已经不可考。

作者在广东当过办事跑腿的官员。这篇文章就是他的广东任职期间,夜宿荒郊野外,在江边一巨石下的所感所悟。

文中讲到,办完事后,去拜见当时地方上的大领导。

要见大领导谈何容易,必须要敲三通鼓奏三回乐,领导办公的大门才会打开。这时候不是一定级别的人还不敢进去,必须得是局长级别的官员才有资格进去请示汇报。

大领导出行更是排场多、穷讲究,必须有仪仗队在前面引路开道,就像电视里演的很多人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闲杂人等一律跪在路边低头拜服,不许偷看。

可以说领导出行,那就是走的绿色通道,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得变成常绿。

下级官员见了大领导,那比见了皇帝还亲,三跪九叩之礼不能少,一套繁文缛节下来,正经事还没说,人已经头昏眼花,身体匮乏,有时竟忘了要说的事情。

反正作者文中的一个核心意思就是形式主义害死人。

越是大领导越会摆谱,排场越大。用如今的话来讲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明末非常盛行。

后文讲到,作者带着一帮人乘舟连夜赶路,走到一处山崖下面,在这里躲避大风。因而作者给这个地方起名叫避风岩。

他看到这里山势高大、断崖千丈,旁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崖壁藤萝缠绕,夜晚看去就像几头怪兽,风一吹动,那怪兽好像要扑过来一样,让人感到恐怖万分。

旁边的随从对作者说,天已经黑了,咱们难道就在这里过夜吗?

作者笑着说道,当然啊,这里重峦叠嶂、青山碧水,可比那些官府衙门要好很多。

看那边崖崩石裂,比那些大领导的心胸宽敞多了。

看那些紫云烟霞,比那些大领导身后跟着的红衣马队要漂亮多了。

在这里听山谷回响、江水拍岸,比那些衙门里的唱喝要好多了。

这两年在官场奔波劳命,很多时候都让作者感到厌烦,正好这时老天爷给他个机会,远离官场,在这岩石下面享受片刻的自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件事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避风岩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au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