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5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 习惯了公历的年轻人,可能还不了解这个节气。
简单说,「小寒」作为整个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它没到的时候,你还能继续说《权力的游戏》里那句经典台词“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但当「小寒」这天到来时,就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
凛冬,已至!
Winter is here!
在如此天寒地冻的时节里,有暖气的北方人民可能体会不到,对于没有暖气的南方人民来说,「热水袋」、「暖宝宝」这类物品,已成为保证夜间正常睡眠的居家旅行必备贴身取暖神器。对于很多人来说,晚上上床可以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但是不能没有「热水袋」、「暖宝宝」。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如此重要的「热水袋」、「暖宝宝」,如果不注意,很可能成为伤害我们的隐形“凶手”!是的,别看这些取暖设备温度不高,但是它们却经常会引起各种烫伤事故。不信?你可以用“热水袋、暖宝宝、烫伤”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检索下新闻。每年,都会报道很多起这类事件,而且大多发生在老人孩子身上。
所以,在“小寒”节气到来,天寒地冻之际,我们就来聊聊常被大家忽略,但时常会发生的:
「低温烫伤」
1、为什么会有“低温烫伤”?
会做饭的人,都知道这么一个道理:
“大火快炒”和“小火慢炖”,都能把菜做熟。
是的,尽管这个类比似乎并不那么恰当,但「低温烫伤」,实际上其原理就等于咱们做菜时的「小火慢炖」。
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时,物体上的低温,就会像炒菜的小火一样,其热量会缓慢的、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对皮肤和深层组织,形成渐进性蓄积影响。但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就会引起组织的损害。
早年的一项实验[1]显示:
暴露于44℃的热水中6小时后,及可造成Ⅱ度或Ⅲ度烫伤。
若水的温度增加到49℃,暴露10分钟可对皮肤造成严重的热损伤。
若温度增加到60℃,那么暴露3秒钟内即可发生损伤。
而一般来说,市场上所销售的暖宝宝,以及我们平时用的热水袋,常见的使用温度基本都在50℃左右。所以对比以上数据,你就大概知道风险了。
2、“低温烫伤”有什么特点?
实际上,低温烫伤往往比高温烫伤还要严重。
因为高温烫伤,患者往往会因为剧烈疼痛,迅速的脱离热源。但低温烫伤作用非常缓慢,疼痛感起初并不特别明显,所以在一开始常常会被患者忽略掉,而且常常在患者睡着后发生,当烫伤已经明确发生时引起烫伤和疼痛时,热量早已渗透入深层组织,造成了较严重的损伤。
此外,低温烫伤经常会被轻视的原因还包括:低温烫伤,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烫伤面积看起来也较小,没有那么严重的大水泡。如果这个时候被烫伤的,还是个表达不清的孩子,或者疼痛感不明显的老人,其病情厉害程度就很容易被低估,从而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3、“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包括:
不会说话的婴幼儿,痛觉不敏感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炎患者,以及瘫痪患者。
这些高危人群的共同特点在于:
要么因为衰老或疾病对温度和痛觉不那么敏感了。比如糖尿病患者肢体末端血液循环差、神经敏感性明显降低,所以对低温和疼痛刺激反应不敏感,更容易被低温持续作用引起烫伤。要么就是无法表达自己的不舒服,所以那些不会说话的婴幼儿,很容易被粗心的父母忽略,产生严重的低温烫伤。
4、怎么办?
(1)首先,必须让所有家庭成员,尤其是帮助照顾老人、孩子和患者的人,深知“低温烫伤”这一风险的存在。有这个警惕性,是重中之重。所以,你不妨把这篇文章立即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避免悲剧的发生。
(2)对于所有可以调节温度的取暖物品,比如电热毯等,尽可能的在取暖时调低使用温度,不要贪暖,安全第一。
(3)对于暖宝宝和热水袋,最安全的办法是不要直接接触皮肤,热水袋应该在外面裹层毛巾,粘贴型的暖宝宝应该贴在衣服上,而不是直接贴在皮肤上。
(4)尽可能避免同一个部位长时间接触,尤其是熟睡时直接接触取暖物品。
(5)对于“高危人群”尤其需要格外重视4点。特别是糖尿病和瘫痪的病人,最好避免使用接触性取暖设备。
万一不慎真的发生了低温烫伤,千万不要被表面烫伤面积小的“假象”所迷惑,因为低温烫伤大多都比较深,甚至比常规高温烫伤还要严重。这个时候冷敷冲水用处已很小,更别再抹牙膏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尽快前往正规医院治疗才是正确做法。
“小寒”到了,凛冬已至。在这个气温最低的节气里,希望大家在放冻伤的同时,也要格外小心低温烫伤,尤其是家里的孩子、老人和特殊患者。了解更多有趣有用的医学科普,也欢迎关注骨科医生路遥。
注:【骨科医生路遥】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参考文献:
1.Moritz AR, Henriques FC. Studies of Thermal Injury: II.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ime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Causation of Cutaneous Burns. Am J Pathol 1947; 23:69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