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写文。朋友发来微信:
“刘半仙儿,在吗?陪我聊聊天”。
刘半仙儿,是朋友对我的戏称。我研究过一段时间易经,给朋友预测过几次,她就叫我刘半仙儿了。
“在,聊什么?”
“我女儿去哈尔滨考公务员考试,前后强在我这儿呆10天。”
“去哈尔滨考试也不用我去,考完试直接回松原了”。
“小时候可需要我了”。
“女儿大了,咋嫌妈妈烦呢?”
“你女儿也是吗?”
“给我整上火了”!
“弄了半天是失落了,求安慰”,我一边继续写文,一边在微信上回她。
“女儿来这些天我都没去健身房,就想多陪陪孩子。”
“可是孩子却不太喜欢无话不谈”。
“你女儿也是这样吗?”
“一定的,孩子长大了,要飞了”,我回答到。
“唉,孩子大了,父母都芭比Q啦”!
“对的,靠边站”,我答到。
“我很想孩子……但是她不需要我了……”
“你现在什么感受?”
“没心了,没活着的目标了!”
“没良心的孩子!”
“为什么没目标了?你又不是只为女儿活着。”
“她是你的全部吗?”
“你每天工作、健身都是为了她吗?”
“说得没错!”
“但现在或者以后会很空洞”。
空洞?她想表达的是很失落的意思吧?现在她的心一定是空落落的。
朋友离异多年,一直和女儿相依为命。陪女儿走过小学、初中、高中,现在女儿到外地读大学,不再需要妈妈每天的陪伴了。
女儿开始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思想,和妈妈的交流日渐地少了。
女儿从外地回家,即使妈妈请假在家陪伴她。女儿也有自己的闺蜜要去看,有自己的同学需要见,有自己喜欢的剧集要去追,有自己爱看的抖音要去刷……
妈妈围着女儿转,找个机会搭讪几句。
女儿头不抬眼不转、有一搭无一搭地回个一句半句。
妈妈就向妃子被皇帝宠幸了一样高兴老半天。
围着女儿多转几天,女儿可能就会忍不住了:“妈,你烦不烦啊”!
这个时候,如果是个不坚强的母亲,不气哭了才怪。
上面的场景,不只是朋友母女的剧情回放。每一天,每一个家庭几乎都在上演同样的故事。
朋友一直追问:你女儿也这样吗?
当然是这样的。
我们从孩童走向青春的时候,和我们的父母,不是也经历了同样的故事吗?
从一个唯父命母命是从的乖孩子,到觉得父母墨迹不愿父母再干涉自己的叛逆青年,这是每个人都走过的路吧?
所以,想想从前的我们,就应该理解现在的孩子。
现在你和孩子说:你得听我的,你爸(你妈)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都多!
孩子会听吗?
可能会听。但不会放在心上。
我们曾经也听过父母的教诲,但还是想按自己的思想去尝试,哪怕碰壁,哪怕撞得头破血流。
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样子!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活法。
老黄历翻得看不得!做父母的跟不上形势,就会被时代发展的大潮远远地拋在后面。
“我该怎么做?”这是朋友在极度失落之后的发问。
“三个保持”,这是我给朋友的忠告。
保持关心。对女儿保持原有的生活上的关心,可以给女儿做好吃的,陪女儿玩她愿意玩儿的,做孩子的朋友,一起疯一起闹。这样,不用每天说妈妈怎么爱你不能没有你,心里眼里都是你。孩子啥都懂,爱在行动里。
保持距离。孩子大了,有自己的心事儿,也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父母总围着孩子转,总盯着孩子看,会给孩子一种逼仄感,会让孩子不舒服,会让孩子想逃离,会让孩子不愿意回家。若即若离,孩子有事儿才会想找妈妈倾诉,母女才会有更多沟通的机会。
保持自我。雏鹰总有一天要展翅飞翔,孩子总有一天要出去闯荡天下。不要用爱和道德捆绑了孩子手脚,束缚了孩子的思想。没到退休年龄,我们就把心思用在工作上,革命的同志永远是年轻的,在岗位上多做一点事儿,为这个社会的发展贡献点最后的力量,对得起国家给我们的那份报酬,不好吗?退休了,就选择一份爱好,书法、唱歌、游泳、健身,把自己的身体调理的棒棒的,把自己的精神整得劲劲儿的,儿女看了不也高兴嘛!
如果孩子相信咱们,咱就给哄哄孙子外孙子,如果信不着咱,咱就偶尔含饴弄孙,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少受一份累,不是挺好吗?
孩子是自己的。哪有自己的孩子不心疼父母的。尤其是单亲家庭,孩子更知道妈妈的苦,心里更感激妈妈的爱。
孩子不会表达,或者羞于表达,妈妈不能感觉不到啊,也不该不知道啊!
等孩子到了不惑之年或者天命之年,也会和我们一样,会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会舍不得父母老去,会像我们爱他们一样,全身心的、用力的爱我们。
中华民族的传统历来如此,在血脉中传承,亘古未绝。
又想起了那首小诗,作为结尾,以歌颂伟大的母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