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时光》鉴赏
“当你察觉到靠近梦想需要付出的时间值得你反复斟酌的时候,你或许已经很可悲的长大了……”
车马流动,城市霓虹,跃动不安的音符从血液里呼啸而过,透过神经扩张出的锐不可当,与快捷的人工智能构建出文明最巅峰的每一天。时光,仿佛已经被空气中看不见的交织深深覆盖,连结而成的网向四面八方投射出花样百出的新闻,标题醒目而爆炸,只有在偶尔矫情的时刻才会随手拾起一页过去,或感伤,或怀念,或感慨,或叹息……
若是日子就这样循规倒序的走着,便也自得其乐,不厌其烦。只是当目光停在众多刊物的某一行时,全身木的一阵掣动,如同电流经过了每一个细胞,痉挛而震撼,翻阅目录,篇名叫《时光》,作者冯骥才。我释然了:也许只有这样的“大家”,才能看穿世俗,把时光推敲的雅俗共赏,把遗失在人间的散落写进每个人的心里,然后躲在门后狡黠的笑着……
我缓缓展开扉页,仿佛纸页翻动的声音也会惊扰了时光。“一岁将近”,毫不做作的将我带入了冯骥才先生的《时光》中。我贪婪却又小心翼翼的品阅,深怕错过每一个细节,错失每一分意境。
“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初读此句,只觉得也许仅仅是比拟,然而后面的一句“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使得我内心骤然一紧,后知后觉的恍然大悟让我为自己的肤浅汗颜。其中感觉,我至此都不敢妄下语论形容,似乎一个字用错,便会破坏掉这份缥缈的意味。“现实”,五味杂陈,油盐酱醋,流淌在每一个生命里,不知不觉,平淡而又亲切,仿佛时间;而“人生”,则似乎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囊概了每一个生命,后知后觉,俨然是时光。若只此搁笔,并不算精妙,可后面一句将“年终时分”的感觉,映射为时光,一瞬间磅礴的气势喷涌而出,字里行间的大气跃然纸上:每一个年终,都是一个结尾,都是一个总结,此刻经历过春秋冬夏的“年根儿”便仿佛是一个经历了轮回的沧桑老人,酸甜困苦,“人生”的既视感显而易见,呼应之前语句中的“时光”来类比,不得不折服文字大家的巧夺天工,仿佛口中嚼了一把正到火候的豌豆,清脆爽口,回味无穷。
紧接着,停电的世界将作者拉入了深思,同时也将处在城市喧嚣浮躁的我邀入了这深阔幽远的静谧中。“陷入黑暗中,烛光便如同光明的花苞”,作者说,“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是思考”。我想,他是对的。科技的革新一次又一次的创造着文明,改变着世界,同时也让大众的生活越来做信息化,“快捷”,“智能”,的标签已经深入人心,为功利而劳碌的现代人,已经很少有人放慢脚步来思考这世界了。所以,当退回到自然去思考时,人便重获了一份久违的宁静。毕竟正如作者坦言:对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
透过烛光,北宋天王像的冷峻锐利,也同样拷问在我的心上。这一眼,穿透了夜的浓雾,穿过了漫长的八百年,依旧深刻影响着后人。而显然,那位鬼斧神工的雕刻者早已化为一抔黄土,轮回了无数春秋。那么,时光到底是消逝了还是留下了,亦或是带着不容磨灭的精神在无尽的行走着?我问自己。
每每谈到时光,历代哲人总是感怀、伤神。古有仲尼的“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近有康熙大帝的“向天再借五百年”,无不透露着对时光的无奈。然而此刻,我内心的阴郁却一扫而光。正如文中所言: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的没有痕迹,有时候它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植物枯了,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去了,生命留在诗句里,而母与子生命的转换,亦是一种伟大的延续。时光带给我们的,不是离去,不是消亡,而是奔腾不止,生生不息。
我不再刻意躲避,不再感春怀秋,不再为之前错过的一切耿耿于怀。因为我知道,生命的质量,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其厚度,时光的珍贵不在于永恒,而在于它的过程!
我知道,文章末尾电来了之后的“更天换地”、“意境消散”也是每一个思考者回归城市之后会面临的手足无措。但我知道,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放弃思考,就像我并不会因此而放弃时光的美丽。空自叹息时光的消逝是庸人的自扰,是无力面对生命的华美借口。真正的时光,每一刻都能够永远!
“其实,时光从未消逝,它一直就握在每一个人的手中……”
闻花思雪又一年闻花思雪又一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