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使用的语言,大都是“标签性”语言。
何谓标签性?
当我对你发出“杯子”的声音,你会立即意识到一个圆形的小桶[形状],无论有耳或无耳、有盖或无盖[附加形态],它的作用是拿来装水(及饮料)的[作用]。以上有关形状、形态以及作用的描述,便是杯子这一个发音/文字包含的属性(attribute)。而标签性就是往一个单词上贴无数背后的属性,以达到提升交流速度的效果。这有时行得通,但有时却不太行。
比如:
“(调戏)我女朋友的电脑。”
听说过这个梗的都知道在这个梗里,“女朋友”对“电脑”来说是种多么恐怖的生物——由于对电脑的不熟稔,满满的流氓软件、木马,N个杀毒软件与自启动软件导致电脑慢如蜗牛,从来不清理的回收箱、痕迹等垃圾... ...每个星期(夸张地说)都可以用遭遇了这种生物的电脑惊吓“男朋友”这种生物一次。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标签化”,标签背后的属性概念清晰,形象化,容易理解。
“借我张纸。”
在汉语里,纸可以指A4纸、厕所纸、厨房纸、抹手纸、宣纸、便签纸,甚至是一张不用的废纸(拿来暂时性地记录信息)。如果还纸方不作进一步描述,借纸方可能会误会“纸”的属性,从提供了错的“纸”,使整次交互失败。
标签化在提升了交流速度的同时,为对象赋予了太多“标签化”的属性,可能会造成“偏见/先入为主(prejudge)”。由于语言使用频率非常高,语言的偏见会与“社会印象”相辅相成,变成一种坏的、甚至恐怖的“社会偏见”。
“男子汉”
男、子、汉,三个字的结合强调了社会对“男性”的印象,除了生理特征外,还有如顶天立地、坚毅、能受苦等属性。而“男生”、“男人”也无可避免地有了一丝“男子汉”属性的痕迹。与“男”(生理)相对的字是“女”,导致女性亦不可避免地带了一些与“男子汉”相对的属性,如“娇弱”。但其实这里除了生理属性外,统统都是社会偏见,是坏的、恐怖的。它们压抑了人类多样性(人类自由天性)、打压了“娇弱”者及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即“印象/偏见”)者的社会地位、造成了无数不公平及错误对待/错误分类的现象。
人们在一般语境下应尽量像一个外星人一般理解言语。这样不但可以直取言语的核心意义,还能避免被“社会印象”影响你的判断力以及思考自由。同样,在讲话时,应尽量减少用标签太鲜明的词语去表达描述性的客观事物,以免被他人误会你的意思,或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