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描述】
检视阅读一共有两种,一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二是粗浅的阅读。阅读或粗读就包括这6个步骤,一读书名尤其是副标题,二看序言,三看目录,页四看索引,五看与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六随意念几段,尤其注意包含论点的讯号以及主题的基本脉动,特别注意每本书的最后两三页。
粗浅的阅读指的是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检索或思索。读第二遍的时候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从头到尾的读遍才行。
【知识联想】
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这个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个意思,就是要先把握住书的整体。但是呢,这个又与费曼读书法恰好相反,因为费曼读书法强调的是反复的阅读一本书强调的是你不懂的地方,停下来倒过去从头再读,一直读到你理解为止,然后再去开启新的一个章节。其实这两种读书法呢,都没有好坏之分。
整体阅读法强调的是先了解书本的大意,不要有有一个小小的困难阻止你阅读这本书或者是降低了你阅读这本书的速度,而应该从大体上先把握这本书的内容。费曼读书法强调的是打牢基础。
费曼读书法强认为如果你基础不够,牢牢前面的内容都没有读懂,没有理解,那么你就慌慌张张的去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的话,那么很容易导致一个结果。就是由于前后逻辑性太强,前面的不懂,那么后面就更加的不懂,这样快速前进不求完全理解的是阅读过程反而会打击你的阅读积极性,你反而不会再要想去阅读。
这两种读书法应该是适用于不同类别的书籍。根据我的个人经验而言,我觉得整体阅读法比较适合于文艺类的作品。而费曼读书法比较适合于科技类的、社科类的文章。
【经历联想】
其实我以前一直以来看书都是采用的整体阅读法。就是遇到不懂的地方,困难的地方跳过继续往后读,一直到把这本书读完,对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回过头去再去读第2遍。
但是这种方法对我来说其实有一个很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因为我的记忆力一向比较好,如果我看过的书通常记得比较清楚的话,我是不会太想去看第2遍,这也就意味着,其实我可能会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掌握这本书的内容了,其实有很多我是没有掌握的。
这样的话,其实我反倒是更适合费曼读书法,就是不理解的地方不太懂的地方,那回过头先再去看一下,然后再继续阅读新的一个章节,这样我才会真正的去掌握这本书的内容。
那么现在想来,如果我想要采取整体阅读法的话,那么最好是能够用笔标注一下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然后跳过再去把整本书读完,等到过一段时间稍微第1遍的印象有点模糊之后再去读第2遍,然后重点去阅读那些标注了的地方,再去深入的理解一下,之前第1遍当中不太理解内容。这样的阅读和学习应该才是比较高效的。
而如果是阅读专业类的书籍,比如说教育学心理学或者是文艺心理学等等方面的书籍的话,那么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用费曼读书法比较好。因为就个人经验而言,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社科类文章的时候,每个字我们都是认识的,每句话好像我们都是明白的,但是真的叫你用自己的语言去阐述,去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自己其实是很难准确的归纳和表达的。
这就说明了我们在阅读社科类文章的时候常常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自以为读得很流畅,就是掌握了这部作品,其实是没有的。所以阅读法应该不能局限于一种应该灵活的使用多种阅读法,只要终极目的是掌握这本书的内容就OK了。
在《如何阅读这本书》这本书里边提到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可以用手指读,让眼睛跟随手指的移动来进行阅读。我亲身实践了一段时间,发现这种阅读法,虽然有的时候看起来很像小学一年级的小孩阅读,但是呢,这个方法它确实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非常容易集中注意力,然后呢阅读的速度也更快,这个只读法我个人认为比较适用于社科类文章的阅读。
【行动启发】
今天的知识卡片给了我四个启发。一是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阅读的时候尽可能去做标注,然后再读第2遍的时候,着重去思考了一些第1遍没有读懂的东西。三是在精读专业类书籍的时候。采用纸读法,并且适当的“停下来倒回去”,直到把它搞懂了,再开启新的一个章节。四、在阅读文艺类作品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停下来倒带了,就应该很畅快的跳过那些暂时不太明白的地方,先整体的把握这本书,整体的去感知阅读这本书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