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笔记:
魏文侯想选拔一个宰相,去咨询李克,不是我。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
李克没说具体提拔谁,而是说了下自己的方法:
看一个人,
看他日常生活和谁亲近,
发了工资把钱花到了哪,
升官了推荐什么人,
遇到大困难时底线是什么,
穷的叮当响不去赚什么钱?
李克说的这些,只是交给了魏文侯观察一个人的方法,但并没有给出答案。
比如日常生活和谁亲近代表了什么?这是李克聪明的地方。
一来,作为君主,就官员任命这样的问题来咨询同样是官员的李克,动机不明。
即便动机就是单纯咨询,无论回答什么,回答也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带来不了一点利益。
康熙帝废了太子后,让群臣来推荐太子。
结果推荐八王的人多了,让康熙起了疑心,干脆把八王赶出了争皇位的竞争序列。
而举荐八王的那些大臣,讨了个没趣。
李克这招是用问题来回答问题,这是高手之间的对决。
既和君主表明了自己敢于担当,又把问题抛回给了君主,告之君主这是你的独有权力。
我既不敢来分享也轮不到我来建议,这是恪守本分。
回到这五种观察人的方式,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其实并不神秘。
就是告诉魏文侯怎么消除自己的认知偏差,全面了解一个人。
如果你看眼前两个人差不多,说明你对他俩并不了解,当你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后,你自己自然就有了答案。
这就好比相亲或招聘,如果单纯是看看简历,听听媒人的介绍或自我介绍,尤其是你明确了你的要求时,面前的这个人只要符合你的预设条件好像都差不多,只靠感觉来评出高低的话是混沌的。
你对这个人的认知还是在感知层里,是这个人的社会角色塑造的这个他,这是表面的。
这个时候需要一套方法来迅速判断一个人的价值。
“居视其所亲”,这是观察一个人的人脉资源,看他平时的社交圈。
“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他有了钱花哪去,升了官用什么人,看一个人花钱的方向就是看一个人的能力圈,如果他都是花在了原有能力圈范围内的东西,是爱好,如果是把钱花在拓展能力圈之外的东西,是能力。
升了官是用旗鼓相当的同僚还是用忠诚不二的下属,这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自信度和控制力。
“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这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他认为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哪怕走到绝路也不会拿这个最重要的东西来换。
李克说完这些话,魏文侯已经选好了自己要提拔的对象。
这里面有个很恐怖的地方是:
如果魏文侯真的对两位要提拔的对象只限于表面了解,而缺乏深度了解,并不知道两人的差别时,这时总是要想一想,甚至要再观察分析下两个人的富贵、贫贱时的举动。
但,
魏文侯的回答是:先生就舍,吾之相定也。
你回家睡吧,我已经想好提拔谁当宰相了。
可见魏文侯对两个臣下平时的所作所为早已烂熟于心,根本不需要再调研,只需要找到核心考核数据,马上就有了答案。
魏文侯这样的熟悉和了解人事,怎么能用不对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