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是一个梗,这个梗就是作者本人长的像顺治帝,呵呵~~
壹哥 &清 顺治帝所谓顺治帝是如何读书的,是讲我是如何读书的!
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完全是个人享受的一件事。因此读书亦如吃饭、下棋、睡觉一样,并没有值得夸耀之处。
但是,管理泰斗德鲁克先生却有一段话,他说”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知识一直被视为“道”(being)的存在,但几乎一夜之间,它就变为“器”(doing)的存在,从而成为一种资源、一种利器。“
知识在今天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在竞争加剧的东亚尤其如此。好像看起来获取知识变得容易,但是廉价的知识大多不是很好用。
【RUPT与速度】
让我们看看,今天的互联网企业界发生了什么?
越过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又迎来了MMP(小米、美团、拼多多)的风生水起。
MMP互联网新贵他们能够快速起来,是曾经盛行的互联网思维的深度实践,是原创商业模式的胜利,是产业价值链打通和资本并购的胜利,是定位中国低价客户群体的胜利,这其中有内生的能力,也有外部获取的能量,但我认为最为重要一点就是“快”。有多少人记得,互联网思维时雷军的七字诀尤为出名——专注、极致、口碑、快!
互联网时代领导力的要求充满了荷尔蒙的味道,在充满高度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VUCA,这个术语源于军事用语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普遍使用)变革时代,用内部的快,及时响应外部的变化与机遇。但是VUCA没有完全囊括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以及没有准确的表现出领导者们在湍流困境中的真实感受,比如变化的速度感、冲突的困惑。因此一个新词出现,RUPT更为精准的描述我们多变的外部环境下领导者的心理动态,这个词第一个重要要素就是Rapid,急速。
从VUCA到RUPT基于我对互联网企业真实运作的了解,和他们对领导力的要求,我造了一个互联网时代领导力的四度理论,其中第二项要素就是速度,这跟精益管理的“马上去做”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有想法的人,缺的是有行动力的人(速度),缺的是能够把想法落地本领的人(深度),缺的是能够包容有个性的A类人才(宽度),缺的是能够理解高管意图,并整体俯瞰组织或产品链的人才(高度)。
原创:四度领导力拥有极高的速度或四度领导力,就需要不断的知识升级。只有获得与工作匹配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够与时间赛跑,才能够上速!
今天的认知升级,认知变现,譬如“app得到”、“樊登读书会”,更多的是德鲁克洞察到的社会事件再现。功利主义读书已经是当下的必然趋势——快速的汲取知识和新技术,会获得更高的”脑力值“,从而在职场里脱颖而出。
这个逻辑链条就是快的环境,需要快的能力,而快的能力需要快的知识,最终指向汲取知识的方式之一——“快阅读”!
【读书与速度】
阅读分为两种,为获得资讯,为求得理解。我的读书是为工作,为开发课程或做咨询项目的知识准备,所以大多是前者。
70%的时间,我会为储备而主动读书,30%时间被动读书,围绕手头课程或项目而读书。
虽然我的读书是功利的,为成为组织发展、学习发展、职业发展三个领域的专家而读书,但是阅读的过程确实有“心理治疗”作用:初级是看完了一本,有愉悦的心态;中级是自己的想法和书里的想法相似,是一种变相的认同;高级是创新一个新的模型,或完整理解一个知识原理(注意不是概念)就会非常有成就感,一种高级的领悟。有时,我觉得读书像吃中药,选书是煎药,读书是吃药,过程有“苦”,余味是“甘”。
自然的就谈到了选书。我认为,选书第一是选经典。因为我是学管理背景的,所以我的举例以管理学为主。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人生有捷径的话,那捷径就是读一流的书”。任何一个行业都是由标杆人物组成,他们的经典组成了这个行业的基础理论。你不读这样的书,你出去听别人的东西,你就没办法辨识(比较),更谈不上整合和创新。没有根基的创新和整合,只是你的臆造,是非常脆弱的,如果遇到真专家,几个提问下来,你就傻了,你的模型就会变得漏洞百出。读经典,就是建构你的知识大厦的第一步,打基石!经典是肯定不容易读的,要硬啃,要坚守,像大树理论一样,“不动”。管理学,大约3年的光景,打下一个知识基础结构后,基本90%的书都能读懂,如果经典80%读完了的话。有一个窍门,就是可以读“解读经典”的书,再去读原著。这方面日本人确实了不起,他们的解读书籍比较多,台湾也有些。他们在理解美国人发明的管理学方面确实有细致和独到的理解。欧洲的管理学不是太发达,也就两三个标杆人物。
管理学大师钱德勒、詹姆斯·马奇、德鲁克、明茨伯格,这些人的书都可以找来看看。像德鲁克的书,我不但读,还念,在念中找到他的语感、节奏、逻辑——因为我也想要写出“德鲁克式经验主义管理感悟”。
管理学经典的书,如果搜寻出版社,最早有社科院,大概80年代到90年代初;90年代主要是华夏出版社;进入21世纪主要是机械出版社的华章分社,东方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湛庐,还有一小部分是李嘉诚的汕头大学出版社;最近5年,中信出版社势头很猛,但流行居多,经典很少;还有一部分来自北师大,因为管理学的理论一部分来自心理学。
选书第二是选知名咨询机构(有研究部门)的书,这方面虽然有所保留,但干货总得露露吧!
选书第三是同行专家、培训师或大师的弟子等等。他们的书要么帮助你理解理论,要么往下走一层,进入”法术器“层面。不同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书,如果你在基层,多选方法类的书没有错,但是经典还是不要错过,那是未来你成为专家的根基——经典大多是理论,理论是经验的升华,是实践的拐杖,不可误解它,不可忽视它,这也是训练你成为高手的必要条件之一——概念思维的必经之路。
我强烈反对读”畅销书“,这是没头脑的表现,它未必适合你,从战略上来说,读完同质化严重,无差异性,偶尔瞅瞅可以。我的基本选书原则是”读别人少读不读的书“!至于前沿类书籍,是要看的,但这样的书比较少,国外的居多,偶尔一些论坛的演讲反而有所收获,特别是学术类和年会类。可惜的是企业办的论坛,大部分演讲嘉宾都是这样的套路——”我公司牛,我做的事是牛,我也牛“。他们选择嘉宾的标准,我很怀疑!所讲的内容,已经完成的最佳实践,或仅仅是规划,你很难分清。
我一般读管理学的书,一天3本,最高记录是13本,早晨9点到凌晨1点。不是我读书快,而是因为我读的书太多了,大概有9千本以上的管理、哲学、心理、历史书籍。中国人写的书拼凑的居多,你看到八本以后,当第九本时,基本只有20%的内容你没读过。所以马太效应,你读的越多,你读的越快,吸收也更好!国外的畅销书读的也快,看看大纲,看看模型,基本能懂,就不要看了。一些专注确实要花时间,1个月也正常。
我读书属于整体泛读,部分精读。先看目录,把握整体,翻的过程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比较与作者的观念,差异比较大且认同时就静下来精读。梁启超先生说”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不够用,不能博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觉得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贯通“。《荀子·劝学》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 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大概的意思是说”我们已经知道了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要常用朗读和训释去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用寻师访友来把握,从而达到排除所有干扰去潜心修炼“。贯通就是建构,旧知和新知的连接和碰撞,产生新新知,逐渐构建一个知识体系。
读书的最大危险在于“读杂了”,知识不成体系,碎片化,思考起来容易发散,讲起来容易滔滔不绝,讲不到点上,容易讲多。这样的人不少,不但浪费别人的时间,还相当自负。这是由于缺乏实践,涉猎广泛不聚焦,缺乏产出造成的。人的精力有限,应该有所取舍。聚焦领域和主题式读书可以治这个病!
至于读书的层次,分基础阅读(中小学)、涉猎阅读(获取某个知识点,略读)、分析阅读(咀嚼和消化某个知识点)和主题阅读(最费力,最系统化,最有收获)。成人最大的收获在于最后两个法子。中国本科生教育不扎实跟读书有很大关系,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一项调研显示,劳人院本科生四年平均人均阅读量是10本书,这够干啥的?溜溜牙缝而已!我一年500本左右,我都觉得不够。有的时候,我特别纳闷,那么多肚里没货,鹦鹉学舌的培训师和专业者,瞅着他们在台上侃侃而谈,自信过头,我就有一个疑问——你的自信从何而来?!我经常四天三夜,每天睡六个小时,一口气看某个专题30多本书,这样对主题的研究还算比较全面和深入。
如何提高自己的读书速度?多读!无其他!
最后送各位九个字:坐得住,记得牢,想得开!(建构啊,多连接)
祝福在2019年,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厦,梦想成真!
2019.1.1写于北京百望山下
【作者简介】
王泽一,人称“壹哥”!
学习发展LD / 组织发展OD / 职业发展 CD的探索者、实践者和创新者
致力于行动学习、教练技术、引导技术、问题解决的融合,培训界首次提出”融合式学习“
已出版《竞争拐点》、《从培训新手到培训专家》,即将出版《沟通的五重世界》
具备业务敏感度、科班的视野、野路子招数的培训界“解决问题型经理人”
(个人微信,如加,请按照“姓名+职业+城市+公司”格式发送)
壹哥的个人微信(非公众号)
网友评论